Page 1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18
关于资源配置方式研究视域的创新。
二、新发展格局是对西方经济学发展格局认识的突破和超越
在经济学说史上,较早以发展格局为研究主题进行理论探讨的是西方发展经济学。发
展经济学家们从工业化进程中的结构转变等视角对发展格局进行了详尽分析,其中有合理
的内容值得我们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时加以参考借鉴。发展经济学家钱纳里在 《发展的格局
1950 - 1970》《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等著作中指出,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发展模
式、发展状态,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结构转变的基本趋势。通过对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
的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实证研究,着重分析了投资、政府收入、教育、国内需求
结构、生产结构等十个经济社会指标的结构变动及其作用机理,且强调了 “投资和储蓄只
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就发展而言,重要的是需进行全面的结构转
变” ,就此引申出 “研究发展格局关键在于结构调整”的基本观点。除此之外,钱纳里
〔 16〕
等人还从市场化角度论证了发展格局的不同路径选择,详尽论述了 “市场机制和相对价格
在决定资源配置和结构转变方面的作用” ,概括出了外向型 (出口扩张型)、中间型
〔 17〕
(平衡型)和内向型 (进口替代型)等三种工业化形式。此外,其他发展经济学家也做了
相关研究,比如哈罗德 -多马经济增长模型中,关于劳动力、资本投入和储蓄等经济发展
动力要素的分析,以及对出现市场失灵时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强调;罗斯托的经济成长
阶段理论中,对于经济发展具体过程的阶段递进式描述,以及不同发展阶段具体政策建议
的侧重分析 ,如在追求生活质量发展阶段,政府应制定促使技术创新的政策;缪尔达
〔 18〕
尔关于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非经济因素分析,从制度和结构上论证了影响发展中国家经
济进步的不利因素,并明确要想实现发展,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和制度创新,等等。
钱纳里等人关于发展格局的理论探讨,不仅对于当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
化具有参考价值,而且其中某些理论内核对于现阶段中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也具有借鉴意
义。他们关于非均衡条件下结构转变的思路研究,不仅为中国分层次、差异化推动区域协
调发展提供了启示,而且还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深化改革以调整经济结构的方法启
迪;他们关于影响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多种因素分析,特别是关于发展战略和政策的论
述,也为新形势下中国根据国内经济基础、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复杂国际环境等多重因
素,来选择适宜的发展战略提供了经验参考;他们关于大国与小国发展格局的差异分析,
尤其是对大国发展格局的规模效应研究,论证了国内市场对大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为中
国新发展格局应 “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这一内在要求,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尽管西方发展经济学从不同侧面论证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实现问
题,看到了发展格局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但由于利益及阶级的局限,他们对于经济
发展格局的认识不可能深入到本质。首先,他们关于结构变化的论述,仅仅是 “侧重于经
济社会发展某些领域的系统变化,虽然是系统变化,但它是局限在某些领域的,而不是经
济社会的整体性变化或成熟框架” 。这种仅针对于国内某些领域、某些要素的理论论
〔 19〕
证,缺乏了关涉发展的全局性、整体性、协同性研究。其次,他们关于资源配置方式的认
知过于片面化。早期的结构主义否定市场作用、主张通过政府计划手段来指导经济发展,
后来的新古典主义则反对政府干预、主张利用市场作用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双方就资源
配置方式这一问题上,大都采取了非此即彼的态度,其实践应用后的结果也都不尽人意。
实践证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的自我调节并不冲突,只要根据各自发展的具体实际协
调好政府与市场二者的关系,就能促动经济较长时期的发展。最后,他们在进行发展格局
理论探究时,只是将人们的收入水平、分配状况当作影响经济增长或工业化实现的一个参
7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