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4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124

三、行为结果复杂性:治理系统无效性分析

                  社会生活领域是一个充满了悖论与反馈的治理系统。虽然复杂性效应可以伴随无生命
             的物体发生,但人类可以将更多的复杂性引入治理系统。治理系统中行动者行为会受到对
             于他者行为预期的影响,反之亦然。那么,博弈理论的发展是否改进了人类的福祉或有利
             于那些理解该理论原则的人?至少在某些情况下,经验可能使行动者更难以达成目标。在
             许多情况下,离开复杂性效应是很难抽象地谈论一项战略的好与坏的。社会生活领域充满
             着复杂性效应,大多复杂性效应甚至是反思式的,也是行动者对他者行为预期的产物。
                  在治理系统中,常常存在一种 “感觉造就现实” 的信心博弈。由于行动者都知道这
                                                                    〔 24〕
             是一场博弈,因此行为结果可能会适得其反。尽管行动者会受到系统动态反馈的影响,但
             是治理系统中行动者可能并未意识到他者与自己都会对变化的环境作出反应。例如,如果
             许多公司看好六年后某一领域的市场前景,那么它们就会采取行动。但是,在采取行动时
             一些公司似乎并没有意识到其他公司很可能也会采取同样行动,而可能的结果则是六年后
             市场供过于求。
                  (一)检验命题的无效性
                  检验命题正确与否的通常做法,是将只有一个变量不同的两种情形进行比较。然而,
             在一个治理系统中,通过观察单一行为或要素变化来预期这个复杂性效应很可能产生误
             导,因为这一做法忽视了系统的复杂性效应。这种复杂性效应归因于系统的 “突现属性”
             和相互联系的复杂性。复杂性效应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行为结果常常是非预期的。这是因为
             系统内部要素互动具有复杂性。第一种互动复杂性是,治理系统中各个要素互动时,每个
             要素各自运作所产生的影响加合,并不代表治理系统的互动效应。第二种互动复杂性是,
             治理系统中行动者不仅作出反应,而且会评估他者对其行为会有怎样的预期,从而预测他
             者可能采取的行为。第三种互动复杂性是,在系统运作的循环过程中,行动者会对环境的
             变化作出反应,而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行动者与环境互动的产物。一个行为变化所产
             生的效应可能并不是可预期的。因此,如果治理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发生变化,很难预测治
             理系统之后会发生的复杂性效应。这是因为一个变量的影响取决于其他变量,行为既塑造
             其环境,又为环境所塑造。正如博弈理论的基本原理表明,在某些情况下,行动者动机的
             改变将改变他者的行动,而不仅仅是行动者的行动发生变化。这是因为问题在于所有的因
             素都是互动的,因为两方决策者都知道对方的观点,并且知道他们的部分利益是冲突的。
             例如,倘若加重对超速行驶的处罚力度,常识表明司机会减慢车速。然而,得出这一结论
             的前提条件是处罚的执行方式保持不变,在短期内情况可能确实如此。但是,事实情况则
             可能与之相反。由于极少有人超速,警察有可能把用于交通管理的资源转用于履行其他职
             责,这样超速者便有了更大的自由。
                  由于复杂性效应是众多因素互动的产物,因此,在一个治理系统中,检验命题正确与
             否是困难的。而且,当所关注的变量影响其他变量时,更不容易让其他所有因素保持不
             变。当推测治理系统中变量的预期影响时,检验命题会遇到障碍。例如,可以比较建有防
             洪堤的区域与未建防洪堤的区域发生水灾的概率,进而评估防洪措施的有效性。然而,即
             使最终结果是两者概率相同,也不能就此得出防洪堤无效的结论,因为这些堤坝可能建在
             了特别容易发生洪水的区域。此外,在一个区域限制河流流量,也会增加其他区域发生洪
             灾的机会。
                  如果每一个行为体都知道,人们相信他的行为所揭示的特征与他在后来互动中的行为
             相联系,那么检验命题的标准方法就更有问题了。例如,常识表明,相比于矮小柔弱的女

                                                                                                      2 ·  ·
                                                                                                     1  3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