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5期
P. 127
无论何时,只要两个行为体发现它们之间关系正变得异常紧张,并且想要避免这样的结
果,那么它们就会协力改变事态运行的轨道。
利普哈特效应表明:治理系统中行动者不仅会根据反应调整行动,而且还谋求特定的
关系或结果。当一个或多个行为体力图建立或维持一种理想的均衡状态时,常见结果就是
产生 “准动态平衡”。尽管这一结果并不是恒定的或精确的,但负反馈仍会以各种形式出
现并减少因行为体相互作出反应而引发的变化。正如在社会变革进程中,人们往往会以抵
消性行为来适应变革的环境。在国际关系中,“准动态平衡” 也会发生作用。如果 A 国
〔 33〕
试图表明对 B 国的不满,并且暗示如果 B 不改变其行为就有可能采取进一步的行动。那
么,对 B 国来说,常见的对应策略就是轻视或忽略 A 国发出的信号。随后 A 国可能采取
升级行动。换言之,如果 A 国打算加剧紧张程度的话,那么 B 国试图降低紧张程度的努
力很难实现。如同权力平衡的运作一样,“准动态平衡”的作用是限制行为体能够得到的
以及可能寻求的利益。
(二)在治理系统中有效行动
在某些情况下,唯有利用复杂性效应,行动者才能实现目标:如果直接途径无效,那
么可以利用间接效应,采取反向行动、通过多头并举等途径来实现有效行动。
间接效应可以用来改变他者面对的激励,因而能使他们转向所期望的方向。例如,控
制虫害可以通过破坏害虫的繁殖地、引进与害虫竞争或捕食它们的其他物种。从更大范围
来看,间接效应可以通过改善行动者之间的互动环境来促成所希望的行为结果。此外,还
可以通过采取反向行动,并且利用人们的预期反应来产生理想的行为结果。尽管实施这一
方法的必备条件是十分苛刻的。但是,采取反向行动的预期效果还是可以通过若干机制来
实现。这便解释了为什么反向战略会成功:在 A 点上的佯攻也许能够使对 B 点的攻击成
功。这正如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
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对于非预期目标,
〔 34〕
行动者或许也能通过反向行动来实现。例如,一家银行否认面临困境,可能会加速挤兑行
为。反之,更好的应对办法也许是告知储户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取出储蓄。
由于人们往往存在这一心理:倾向于认为容易实现的目标缺少价值。因此,“难以实
现”的反向策略就会增加事物的吸引力。与之类似,一个物品定价过低也许更难以售出,
因为潜在买主会担心物品有瑕疵,或者对最初主观上的高估价产生疑问。如果行动者相信
他人会对压力作出反应,那么这个反应就可能会被避免。这便可以解释为什么行动者会对
“反常的干预”( paradoxical intervention)作出回应。
控制治理系统内部同时起作用的多个要素,常常可以使有效行动成为可能。例如,提
升乡村教育质量必须与改善乡村环境相结合,否则那些受过高质量教育的人们就会离开乡
村。由此,为了实现预期结果,必须多头并举。加勒特·詹姆斯·哈丁 ( Garrett James
Hardin)对此举了一系列事例,“如果有很多孩子夭折,那么计划生育就不会有成效,而
保健结合计划生育,就能够产生健康、小型家庭和稳定的社会” 。尽管在贫穷国家改善
〔 35〕
公共卫生能增加人们的寿命,但这也增加了人口,并因此可能导致大规模的饥荒发生,并
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人口。实际上,福利计划会抑制人们工作积极性;为无家可归者提供
住房将会增加获得救助者人数;建造新的高速公路未必能够减少交通拥堵。尽管政策制定
者不断尝试预测他者行为会对环境造成怎样的改变,但是问题几乎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
无论政策设计得多么合理,非预期性效果仍不是完全可以避免。治理系统设计得越严密,
断裂所造成的衍生效应也就越大。在许多情况下,行动者只有有限的能力来对结果进行预
测。灵活与弹性是确保实现预期所必备的。由此,必须保障政策被连续地调整,其目标是
2 · ·
1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