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82
等)和价值边界 (认知、态度、价值观等)上的作用,但仍缺少从微观机制层面审视情
感的方向性和强度对人及其行为的影响。
除了对情感分析力度不足的纠偏外,情感促成行动的属性也决定了社会运动理论持续
关切其作用机制。“情感是动机的核心命题” ,激发或生成具有引导群体行动的群体情
〔 49〕
感能够稳定维系成员的归属感,创造出忠诚于共同事业的信念与决心,进而促成社会运
动。已有研究聚焦情感的双重属性、情感类型与强度对社会运动的差异化影响 ,指出
〔 50〕
“最能激发网民参与的情感是愤怒、同情和戏谑” 。某种程度上,社会运动被视为公众
〔 51〕
表达社会情感和自我情绪的改良性行动。公众通过 “情感的激发”和 “情感共同体”的
营造,实现个体诉求的群像化表达。目前,对情感类型和强度是如何影响个体或组织行动
意愿的研究相对薄弱,但以情感治理来规范或引领群体性事件良性发展已是共识。
在中国语境中,情感逻辑对社会行动的支配始终居于核心地位,因而中国语境中的群
体性事件在本质上是民众追求情感正义的行动。理念层面,政府应理性认知情感逻辑对群
体性行动的意义性驱动价值,规避简单移植 “非理性社会运动论”和 “新情感主义论”
的情感分析范式的倾向;制度层面,建立健全民意民怨向上传达的制度体系和落实监管责
任机制,消解 “体制性迟钝”和 “口惠而行不实”对民怨情绪的强化。如可设置专门的
民情舆论监测中心,对常态性社会议题和偶发性社会问题的敏感度、热点性和炒作风险进
行理性评估,积极疏导公众不满情绪;实践层面,多渠道培育公民法治意识与民主素养,
帮助公民理解群体性事件的 “情感正义性”与 “程序合法性”间的辩证关系。甄选权威
性和专业性强的意见领袖,及时向公众传达 “发生了什么,事情是如何发展的,该怎样应
对”等内容,为民怨情绪降温而使群体性事件走向平稳温和的发展样态。此外,应充分借
助 “云听证会”、微博、微信平台、AR 视频技术等数字化媒体,为公众参与社会性议题
的探讨创设民主空间,进而缓解不满情绪在网络空间的肆意扩散。
总而言之,社会运动理论的演进历程,就是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与破解的历程。不论是
强调信仰崩塌与重建的心理范式,聚焦经济理性支配社会行动的理性范式,还是关切 “生
活世界被殖民化”危机的建构范式,都是对当时社会结构性矛盾的理论应答。 “命运同
体”的数字化时代,理性把握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趋势,有助于破解人类社会的全球性问
题和转型期中国社会诸多问题。
〔参考文献〕
〔 1〕Doug McAdam. Political Proces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Black Insurgency,1930 - 1970 ( 2nd Edition)
〔 M〕 . 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9.
〔 2〕刘国强,汤志豪. 去蔽勒庞:身体规制与多维的集群 “非理性” 〔 J〕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
报,2020,( 1) .
〔 3〕〔法〕古斯塔夫·勒庞. 革命心理学 〔 M〕 . 佟德志译. 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4 - 17.
〔 4〕〔法〕古斯塔夫·勒庞.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 M〕 . 冯克利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67 - 69.
〔 5〕〔法〕古斯塔夫·勒庞. 群氓心理学 〔 M〕 . 陈璞君译.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14.
〔 6〕A. M. Lee. Collective Behavior in Principles of Sociology 〔 M〕 . New York:Barnes&Noble,1969:67
- 121.
〔 7〕Blumer Herbert. Symbolic Interactionism:Perspective and Method 〔 M〕 . New Jersey:Prentice - Hall
Inc.,1969:78.
〔 8〕冯仕政. 西方社会运动理论研究 〔 M〕 .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78.
〔 9〕Davies,James C. Toward a Theory of Revolution 〔 J〕 .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 1962,27:5 -
10.
1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