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77

“心理取向范式的魅力在于它的假设贴近生活经验,甚至某种程度上趋向人类社会的
             某种永恒性” ,并借助研究结论在现实生活中无数次的精准验证而具有强大解释力。该
                           〔 12〕
             范式以微观案例和生活示例的方式验证着非理性心理在促成社会运动中的有效性,但存在
             借助以发生社会运动实例来揭示理论确证性的倾向,理论信服力有待加强。毕竟,“社会
             危机的根源不在大众心理或态度,而取决于现有社会制度的自我完善性和创造新供给能
             力” 。
                 〔 13〕

                  二、“理性取向”的理论范式
                  在批判 “心理取向”理论范式强调人的集体行动非理性化的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学
             者强调人的集体行动属于理性化行为,并非病态化的社会异象。20 世纪 60 年代到 80 年代
             社会运动理论探讨开始倾向于将人的行为视为理性考量的结果。同时,经济学的理性人假
             设也渗透到政治和社会学研究领域,拓宽了社会运动理论探讨的视野。在经济理性视野
             中,人的实践活动被还原成某种基于经济收益性的理性化行为。不论是强调个体经济理性
             的理性选择论、注重资源筹措的资源动员论,还是挖掘资源背后的政治体制或政治环境的
             政治过程论,无不体现着某种 “成本 -收益观”。
                  1. 理性选择理论。奥尔森等人虽未直接论及社会运动理论,但却对集体行动何以成
             行、如何规避集体行动中的 “搭便车行为”等社会运动理论核心议题进行过阐述。在
             《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他将个体 “成本 -收益”作为集体行动的 “逻辑原点”,指出成
             员参与集体行动出于收益性动机,指出成员较少参与或付出努力便能享有公共物品或服务
             资格属于 “搭便车行为” 。集体行动被还原成个体基于经济理性的行为,弱化了组织动
                                       〔 14〕
             员和政治传统等因素的潜在影响。人们之所以参加社会运动不仅是出于非理性的愤怒,而
             且更多是出于对 “行动 - 收益”的理性权衡,但却无法有效判断和解释搭便车的行动者
             们究竟是出于理性还是非理性的。搭便车困境使得该理论陷入循环论证泥淖。
                  2. 资源动员理论。理性选择论激活了以经济范式透视社会运动理论的空间。于是传
             统社会运动论中的 “心理失衡、暴躁情绪、偏执观念、暴力攻击”等心理学术语转换成
             了 “诸如利益、算计、机会、成本、收益等” 经济学术语。在此背景下,麦卡锡和扎尔
                                                             〔 15〕
             德撰写 《社会运动的趋向:专业化与资源动员》一文,指出:社会运动在 20 世纪 60 年代
             不断增加,并非社会矛盾升级或社会成员相对剥夺感的增强,而是可供社会运动成员利用
             的资源 (时间和金钱)增多了。 资源动员力的强弱决定着社会运动的命运。 传统的非
                                                                                               〔 17〕
                                               〔 16〕
             理性情绪、相对剥夺感、结构性怨恨等都只不过是社会运动得以发生的常量指标,关键在
             于能争取到的外部资源的多寡。基于理性人假设的资源动员论能够将领袖活动、成员动
             员、资源动员和运动战术选择等整合于专业化资源筹措的框架内,高度重视正式组织和组
             织领袖在金钱和成员动员中的价值。但 “资源动员理论没有解释热情、自发性和信仰是如
             何影响运动的,也没有处理好公众舆论与社会运动进程及后果间的关系” ,且资源动员
                                                                                          〔 18〕
             论未能深究资源筹措背后的政治结构、个体心理等变量的作用,为后续探讨政治过程或个
             体心理等在社会运动中所起作用提供支持。
                  3. 政治过程理论。在批判资源动员论过度夸大资源在社会运动生成过程中的作用的
             基础上,梯利、麦克亚当等人开始关切政治结构或机遇对社会运动的影响。他们认为,在
             特定国家内发生的社会运动,既不取决于心理愤怒,也不取决于资源多寡,而取决于政治
             权力能够提供的支持或威胁。 在资源恒定条件下,政治制度变动提供的机遇才是催生社
                                            〔 19〕
             会运动的关键。该理论视社会运动为政体内与政体外成员间的 “权力对垒”和政体外成
             员争取资源,改变现有权力运行规则的合理手段。 “把握政治机遇、组织协同动员、唤
                                                                  〔 20〕
             醒认知解放” 是将政体外成员的诉求用合体制化的方式转化为政体内的制度安排的关键。
                           〔 21〕
                  政治过程论既反对集体行动论视运动为社会崩溃而走向病态的观点,也反对资源动员
             论视运动为各种资源聚集而走向市场化的观点,它将政治环境纳入分析视野,强调政治结
             构或环境差异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该理论提供了两种分析社会运动的交互式思路:不同国
                  6 ·  ·
                 7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