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6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76

式微,致使社会成员沦为某种缺少信仰支撑的游离态原子,更容易受非理性思想诱导而丧
             失理智,卷入到集体行动中。社会革命中 “领袖点燃不满情绪,大众愤怒心理升温而蜂拥
             而起” 的实践经验也强化着这种 “心理取向”范式的确证性。
                    〔 3〕
                  1. 个体心理怨恨论。勒庞在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个体本是具有理
             性意识与判断能力的人,但 “个体一旦融入群体,其理智便会削弱甚至丧失” ,最终,
                                                                                                 〔 4〕
             个体意识被群体无意识所取代,成为被 “群氓精神所支配” 和脑垂体激素所支配的人。
                                                                             〔 5〕
             该理论重视个体非理性情绪在促成集体行动中的价值,强调将个体心理怨恨转化为群体心
             理怨恨是促成集体行动的核心机制。这种强调非理性情绪煽动的观点,为群体领袖掌控大
             众心理谋求政治或经济利益提供了可能。群体领袖可以凭借 “个人断言、多次复述和群体
             感染”的手段来发酵和扩散冲动、暴躁和偏执的群氓情绪,实现驾驭 “乌合之众”的目
             的。不过,心理怨恨论过于重视非理性情绪的动员力,将行动个体视为具有病态心理的
             人,强调个人英雄主义式集体动员的作用,难免被贴上病态化标签。该理论虽提出心理失
             衡是促成集体行动的内源力量,但却未能揭示心理失衡转化为集体行动的内在机理,这也
             为后续探讨提供了方向。
                  2. 心理循环生成论。布鲁默在承认心理怨恨在集体行动中的动力性作用基础上,提
             出 “集体磨合 ( milling)、集体亢奋 ( collective excitement)及扩散感染 ( social conta
             gion)” 的循环动力论。该理论指出,谣言先在个体间磨合传递,然后在人与人的意义互
                    〔 6〕
             动中将个体心理体验群体化,最终使整个群体被这种心理体验所引导支配,促成集体行
             动。该理论认为社会成员间的 “情绪交互”是产生行动意义的动力,当个体情绪或需要
             得不到满足或合理释放时,就会产生郁闷、沮丧、暴躁等情绪,而这种负面情绪经过人群
             间的扩散,使他者情绪感染自我情绪,进而生成集体情绪,催生集体行动。该理论揭示了
             个体心理失衡如何经由循环感染而内化为集体共识性价值诉求的内在机理,指出情绪符号
             在个体与群体间的循环互动对集体认同感的生成与强化所具备的作用。但仍以非理性情绪
             为立论前提,并强调情绪符号互动先于既存社会结构而存在 ,具有唯心论倾向。这为后
                                                                            〔 7〕
             续研究超脱唯心论,探讨社会结构在集体行动中的作用提供支持。
                  3. “相对剥夺感”理论。戴维斯和格尔注意到了潜匿在心理失衡背后的社会结构,
             但只是将其视为理解和分析 “相对剥夺感”的背景性材料。在 《人们为什么要造反》中,
             格尔指出,集体行动受成员 “相对剥夺感”( relative - deprivation) 驱动。“社会运动或革
                                                                                   〔 8〕
             命是否发生,不取决于饥饿、认同、自由等实际需要,而取决于这些需要被满足过程中,
             人们的主观感受和心理期望” 。当社会成员期望超出社会供给的最大阈值时,相对剥夺
                                            〔 9〕
             感就产生了,这种剥夺感越强烈,促成集体行动的概率就越高,所造成危害就越大,即格
             尔所谓的 “挫折 -反抗 ( frustration - aggression)机制” 。该理论觉察到了隐藏在 “相对
                                                                       〔 10〕
             剥夺感”背后的社会结构性矛盾及其制度配置的不公正性,试图从社会结构性矛盾中推导
             出集体行动的生成逻辑,但仍强调大众心理失衡之于集体行动的决定性作用,无法摆脱唯
             心论范畴。不过,社会结构问题的引入已经拓展了 “心理取向”范式的视域,为后续研
             究关切社会结构对集体行动的影响提供了思路。
                  4. “结构性怨恨”加值论。斯梅尔赛等人看到了社会结构失衡在大众心理失衡中的
             作用,不过同格尔相似,他们仍将社会结构失衡视为辅助性理论背景,聚焦大众心理的
             “结构性失衡”。在 《集体行为理论》中,他提出加值理论模型 ( Value - Added Model),
             认为 “社会结构的诱因、结构化不满情绪、出现被剥夺或压迫感、普遍信念产生、引爆社
             会运动的事件、广泛动员、社会调节力下降” 的因素累加是促成社会运动的关键。该理
                                                             〔 11〕
             论认为,心理失衡是诸要素持续累加的结果,而非大众非理性情绪的突然性爆发,关切隐
             藏在心理怨恨背后的社会结构性失衡的持续危害,但其理论基点仍属唯心论范畴,且对普
             遍信念的概化 ( generalized)解释有夸大问题危害的嫌疑。不过该理论已初具依循社会变
             迁逻辑分析集体行动的雏形,为后续研究深究社会变迁和制度安排如何影响人及其行为奠
             定了基础。
                                                                                                       5 ·  ·
                                                                                                      7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