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78

家的同个社会运动的发展问题以及同个国家的不同社会运动的发展问题。但过于强调政治
             权力、国家制度与抗争性运动的关系容易将社会运动理论引入 “政治论窠臼”,削弱文化
             心理或生活意义建构等主观性因素的作用。
                  “理性取向”的理论范式根植经济理性张扬的现代社会转型,将社会运动理论探讨从
             病态化的非理性层面转向常态化的理性层面,重视个体经济理性、组织资源动员和政治结
             构属性在促成社会运动中的价值,对于解释社会行动何以成行具有重要价值。但该范式对
             成员心理诉求或文化认同因素的忽视,将 “人的意义建构”排除在理论视野外,为后续
             研究探讨意义建构与社会运动间的关系提供了方向。

                  三、“建构取向”的理论范式

                  假如说 “心理取向”范式秉持 “非理性预设”,将社会运动视为被非理性情绪所驱动
             的社会病态现象,“理性取向”范式秉持 “理性人假设”,将社会运动视为社会成员谋求
             效益最大化的理性行为,那么 “建构取向”范式则关切文化、符号和意识形态在社会运
             动中的作用。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这种范式转换既是对传统社会运动理论中弱化文化情
             感等因素的纠偏,也是适切后现代社会 “非物质化”价值诉求的表现。
                  “建构取向”范式的核心议题是:社会运动是意义建构实践,赋予社会运动以符号意
             义是促使社会成员参与其中的关键。该范式重视话语、符号、价值、身份等文化性因素在
             建构社会运动话语体系中的关键性作用,探讨契合价值衍生的行动框架或策略的有效性和
             解释力。
                  “建构取向”范式受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思潮影响。无政府主义质疑权
             威,关切民众生活实际,“倡导个性自由,反对强权统治” ,这种 “去阶级意识形态控
                                                                           〔 22〕
             制”和 “对技术官僚的彻底否定”,以去中心化和个性彰显为旨归的主张,为新社会运动
             论提供了广泛的民意认同和动员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则站在阶级对立立场,将社会运动
             从政权更迭转移到意识唤醒,探讨文化秩序在社会运动中的作用。该理论认为无产阶级运
             动应遵循 “形成无产阶级同盟,增进同盟的领导集体的理想信仰和行动智慧,进而塑造无
             产阶级革命的文化意识” 的基本要求,才能 “夺取文化霸权”,占领 “市民社会” 。后
                                       〔 23〕
                                                                                                    〔 24〕
             现代思潮对技术殖民和生活货币化对生活领域的侵蚀表示不满,认为金钱交易和技术官僚
             主宰了私人生活领域,导致资源过度开发、生态环境破坏、人性被货币奴役而成为 “单向
             度的人” ,必须通过重塑交往价值观,向现存不合理制度或文化秩序开战。“建构取向”
                      〔 25〕
             范式正是站在重塑生活空间和文化秩序,恢复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的交往理性的立场上,
             批判技术殖民和私人空间货币化,塑造后物质主义的民主精神和身份认同感的。
                  1. 新社会运动论。新社会运动论站在后现代立场,批判技术理性对公众主体性的侵
             蚀与自由精神的异化,以重新解构文化、符号、文本的方式,唤醒公众的自主意识和意义
             认同感,抵制 “技术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
                  新社会运动论的特点表现为:第一,以系统世界对生活世界的 “殖民”所造成的不
             公平和相对剥夺感来解释社会运动为何发生,分析这种新型怨恨如何作用于社会运动的舆
             论创设、议题选择和战术运用;第二,强调运动议题的 “后物质主义”特征,突破劳资
             生产矛盾的议题范畴,聚焦 “个人自由、经济民主、环境保护、向新观念开放和社会关
             怀” 等议题,借助社会运动与国家制度间的权力博弈,勾勒出彼此的意义边界;第三,
                 〔 26〕
             注重运动战术的非暴力性,指出规范化的战术选择、贴近现有制度的协商空间、成员具有
             较高知识素养是运动战术制度化或准制度化的关键,并探讨各因素与战术选取的相互关
             系;第四,探讨网格化组织结构在促成社会运动中的作用,指出网格化结构 “具有非集中
             化、分散化的基层民主特征” ,能消解传统运动领袖的意识灌输,释放基层成员民主化
                                            〔 27〕
             参与活性,利于构建基于 “统一共识”的扁平化组织运行体系。
                  新社会运动论的代表观点有:一是图海纳的 “程序控制论”,强调后工业社会的生产
             程序及其蕴含的价值意识是支配社会生产实践的关键,谁控制了生产程序的话语和符号系
                                                                                                       7 ·  ·
                                                                                                      7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