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79

统,谁就拥有了向现存制度或生产结构抗争的能力 。促成社会运动的关键就在于调动社
                                                                  〔 28〕
             会成员对现存生产话语和符号系统的反抗心理,运用非制度性策略和重构生产程序的意义
             话语来重塑成员的价值认同,进而激活社会运动的意识边界。二是梅卢西的 “信息社会
             论”,指出信息社会中蕴含符号意义的信息是社会成员追寻自我认同和情感自决的手段 。
                                                                                                        〔 29〕
             新社会运动兴起于个体解读和扩散信息的能动性以及蕴含在能动性中的对社会结构性矛盾
             的不满。新社会运动的核心在于争夺信息控制权,强调以信息源丰富、信息流通快、成员
             多样性的动员策略和非正式性、松散化的动员网络来建构新的集体认同感。三是晚期资本
             主义合法性危机理论,指出技术官僚体制和市场经济制度的 “系统”对私人空间和公共
             领域的侵蚀是新社会运动爆发的根源 。“意义世界”的殖民化,使人际忠诚、互动和信
                                                    〔 30〕
             任关系被破坏,为社会运动提供了不满情绪和紧张心理,因而新社会运动就是挽救 “意义
             世界”被殖民化的应急自卫性。注重以交往理性稳固生活规范和价值共识,增进 “系统”
             与 “意义世界”的平等对话,消解横亘在制度诉求和生活世界间的裂隙,找寻人存在和
             发展的文化意识成为新社会运动论的旨趣。
                  新社会运动论契合后现代社会技术理性僭越价值理性的现实,试图通过文化认同感的
             识别和重塑来厘定权力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边界,其观点在分析科技理性和市场逻辑如
             何塑造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时颇有解释力。但该理论视文化或情感认同为动员手段而
             遮蔽了情感的自目的性,重视左翼社会运动而忽视右翼社会运动,且该理论是否根植于后
             工业社会也存在争议 ,为后续理论深入探讨情感问题提供了空间。
                                   〔 31〕
                  2. 框架建构理论。以该理论重拾 “意义框架”在形塑社会成员对待社会运动态度的
             价值,重启戈夫曼的 “框架整合” ( Flame Alignment)概念以审视社会运动中的抗争性
                                                 〔 32〕
             话语及其作用。斯诺指出,制度或经济的机械联结并不稳固,只有建立在情感、态度和认
             同上的意义联结才是稳固的。 该理论并不认为意义框架能动员全体社会成员,而是要在
                                            〔 33〕
             “我们 -他们”间划出清晰的文化界限,团结界限内成员以抵制敌对成员。通过对社会运
             动背后隐含的政治文化传统或意识形态的加工或修订,将界限外成员动员起来,以框架搭
             桥、扩散、延展和实施夯实社会运动的文化或情感根基。
                  框架建构论强调:第一,个体是文化性嵌入组织结构的,个体与文化传统或组织认同
             趋同时,会趋向于遵守群体价值规范。因而挖掘或塑造能够唤醒成员价值认同的意义框架
             是社会运动组织者的首要任务。第二,个体是能动的意义建构者,能在成员互动中将心理
             失衡、资源短缺和政治机遇等所表达话语意涵自觉内化为自身文化认同。第三,注重现实
             问题的意义化解读,建构能够动员社会成员的 “策略框架” ( Strategic Framing)。因为
             “现实问题无法直接转化成集体行动,只有问题被赋予一定文化意义并为成员所接纳时,
             集体行动才会发生” 。
                                  〔 34〕
                  通过对政治文化传统进行再解读或再加工激活成员的情感认同,分析群体情感与个人
             情感在运动中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二者对运动的影响 ,弥补了前人研究忽视个体微观心理
                                                                  〔 35〕
             机制的不足,并使社会运动脱离周期性限制而具备了从文化历史观解读社会运动的价值。
             但该理论夸大运动领袖的主观性,弱化制度、资源和机遇等因素的影响,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理论深度。


                  四、国外社会运动理论的发展趋势及对我国的启示
                  纵观社会运动理论的演进历程表明, “心理取向”理论范式秉持 “非理性人假设”,
             将前现代阶段的社会运动视为大众心理失衡的结果,强调非理性情感因素的行为驱动性,
             却忽视社会动员、资源拓展、行动整合等背后所蕴含理性化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批判
             性空间。“理性取向”理论范式则根植现代社会和实用主义哲学,将社会运动视为社会成
             员理性化谋求经济或政治利益的常态化社会现象,并将广受批评的 “心理怨恨或过激情
             绪”排除在分析视野外,为后续理论探讨提供理性范型。而 “建构取向”理论范式则将
             前两种范式予以统整融合,并将社会运动的探讨置于社会结构性的视域中,强调社会运动
                  8 ·  ·
                 7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