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14

年鸦片战争到 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无数的屈辱和困惑,进行了
             艰苦的求索与抗争。 以中共成立为节点,将前 80 年的屈辱历史与中共建设 80 年的辉煌
                                  〔 62〕
             成就相比,其对比不可谓不鲜明。最后,七一社论表达了中共当前的建设任务。历史的价
             值在于能够为现实服务。每篇七一社论都将当前目标作为重要内容,原因在于社论的传播
             意图是凝聚建设共识。
                  (二)认同功能:凝聚政治共识
                  文本的目的在于表达思想,文本的力量在于引起共鸣。文本的情感共鸣就是要实现立
             场上的共情。在共情机制下,话语受众会自觉实现认同。就七一社论来讲,中共意图在三
             个方面实现认同:立场的认同、历史的认可、理想的共识。首先,不能忽视前文提及贯穿
             于七一社论始终的是党性立场与人民立场。这两个立场所映射的主体有党员和人民,分别
             对应中共执政的组织力量与依靠力量。通过反复提及人民,进而形成集体记忆,实现立场
             认同。其次,七一社论实现认同是借助于历史的认可实现的。历史意识的解释工作是建立
             认同的过程。 历史问题不清就会影响现实正当性。集体的认同扎根于历史的表述中。在
                           〔 63〕
             中共党史上,延安整风运动之所以能够统一思想,原因就在于拨开了历史的迷雾,使党员
             干部对历史形成了统一认识。同理,七一社论的认同功能就在于统一了中共建党史的认
             识。最后,再辉煌的历史,也不如未来的蓝图吸引人。马克思恩格斯所勾画的共产主义社
             会是美好的。在七一社论中,虽然共产主义的蓝图提及较少,但中共短期内要实现的现代
             化理想被反复提及。显然,在反复的言说中,社会建设的理想成为集体的共识和共同追
             求。
                  事实上,利用历史凝聚建设共识是七一社论应然的功能。回顾党的历史,延安整风运
             动就是利用历史凝聚共识的典范。现实的政治共识,终归要建立在历史的共识基础之上。
             若要实现人民对党的政治认同,也首先要让人民认可党的历史。七一社论所凝聚的建党记
             忆在潜移默化中助推现实政治共识的实现。套用乔治·奥威尔那句著名的格言:“谁控制
             了过去就控制了未来” ,可以说,谁塑造了集体记忆,谁就占据了政治共识的先机。
                                     〔 64〕
                  (三)实践功能:激发奋斗力量
                  在政治上,根本就不存在任何一种没有语言维度的关键行动。 对任意一个政党组织
                                                                                   〔 65〕
             而言,机关报发挥强大的政治动员功能是必要的。否则,政党动员机制就会受到阻碍。对
             中共而言,也是如此。动员的目的在于实践。七一社论的真实意图是借历史纪念,言说现
             代目标,进而作用于实践。七一社论,将党的成立史变成了现实。而 “当它变成为当前状
             态以后,如果它不同样也是明显地区别与当前的东西,我们就永远不会知道它原本是个记
             忆了。” 此时,社论的话语实践就转化为人的社会实践了。七一社论借助媒介,在若干
                     〔 66〕
             建党纪念的政治仪式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社论中所提的思想与观点,通过重复性表达,
             不断加深受众的印象,最终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目的。从七一社论的内容指涉来
             看,通过对中共战略目标的强调,在潜意识中将历史的关注拉到现实的情景之中。这样,
             就在集体记忆的构建中,鼓舞了奋斗的力量。
                  时代变迁越是剧烈,越需要中共从历史中汲取干事创业的磅礴力量。改革开放以后,
             七一社论凭借激励性的语言,呼吁式的号召不断激励党员干部和广大人民群众,自觉地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在七一社论塑造建党记忆的过程中,这种来自历史的力量潜移默
             化地转化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五、结语
                  记忆即立场。七一社论对中共建党的集体记忆始终建立在无产阶级政党和人民的立场
                                                                                                       3 ·  ·
                                                                                                      1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