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9
表 2 不同时期七一社论的词频分布
时期 项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社会主义建设、 关键词 人民 领导 革命 建设 党员 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群众 干部 毛泽东
探索时期 词频 43 37 36 36 27 27 26 25 23 22
“文化大革命” 关键词 革命 无产阶级 毛主席 群众 路线 社会主义 斗争 人民 领导 毛泽东思想
时期 词频 310 256 240 159 156 152 129 113 107 105
关键词 建设 人民 社会主义 改革 领导 思想 历史 群众 政治 党员
改革开放时期
词频 373 259 247 247 239 236 148 147 146 143
中国特色社会 关键词 人民 改革 中国共产党 历史 群众 社会主义 精神 使命 中华民族 领导
主义新时代 词频 118 44 38 38 28 27 24 23 21 21
从表 2 可知,尽管有一些高频词汇在七一社论中滚动出现,但是其排序的变化也反映
出历史的复杂面向。一方面,映射出不同时期的工作重点与时代任务。另一方面,见证着
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滚动的话语逻辑。尽管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时期,七一社论的数量较
少,但高频出现的政治词汇,还是刻画出了中共独特的时代形象。比如说,“人民”居于
高频词汇的首位体现了中共一脉相承的人民立场。
(二)七一社论中关于建党记忆的话语特点
诚如福柯所言,话语即权力。社论话语反映中共与社会的关系变迁。言语的习俗构成
了集体记忆最基本同时又是最稳定的框架。 从话语范式角度审视七一社论塑造的建党记
〔 24〕
忆,可以得出三大特点:其一是人民话语一以贯之;其二是革命话语逐渐内隐;其三是多
元话语日臻完善。这些特点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有所交叠。比如人民话语在特定的历史场
景下,与革命话语难解难分,因为人民与革命总是形影不离。多元话语则是从话语的丰富
性与文本的多样性角度概括得出。
其一,人民话语一以贯之。 《孟子》曰: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
民亦忧其忧”。中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中,在马克思主义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
来” 的催化中,创造性地建立了具有现代意义的人民立场。在中共的执政话语中,“人
〔 25〕
民”与 “群众”是一对近义概念。迄今为止的七一社论中,“人民”一词出现 533 次,位
居词频首位,“群众”一词出现 359 次,两者合计共出现 892 次。诚然,这展现出中共持
之以恒的人民观。为人民服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 通观七一社论所塑造的
〔 26〕
集体记忆,建党与人民交相辉映,主要从三个层次展开:建党依靠人民;建党力量源自人
民;建党为人民服务。这三个层次也就是,七一社论广泛提及的 “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
人民,服务于人民”。 而在这三个层次上,中共不断拓展集体记忆中人民的内涵与外延,
〔 27〕
展现出人民话语的继承性与系统性。在第一个层面上,七一社论强调,紧紧地依靠人民群
众,向人民群众学习。 在第二个层次上,提出了一系列耳熟能详的政治话语,譬如,人
〔 28〕
民群众是无产阶级政权力量的源泉。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这
〔 29〕
〔 30〕
表明:人民立场贯穿七一社论的始终。在第三个层次上,七一社论从目标角度回应了建党
的意义,比如干革命,为了人民的翻身解放。 又如,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
〔 31〕
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再如,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
〔 33〕
〔 32〕
些不同时期关于人民的话语彰显了共产党员为民担当的情怀。
还需说明的是,人民话语之所以能够贯穿七一社论的始终,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
宗旨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在 《共产党宣言》中强调:“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
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 延安时期,毛
〔 34〕
泽东继承这一观点,创新了人民话语。他指出:“共产党员是一种特别的人,他们完全不
谋私利,而只为民族与人民求福利。” 这些论述成为中共诠释人民立场的经典表达。在
〔 35〕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