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7

现常态化。纪念的初衷是鼓舞民族士气,以求达到 “更感到自己的责任” 的效果。新中
                                                                                           〔 2〕
             国成立以后,为诠释 “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必然性,在言说成立史中夯实
             合法性的任务更为迫切。七一社论是中共从历史中挖掘合法性资源的范例。可以说,建党
             纪念是中共重要的政治仪式。所有的仪式是重复性的,而重复性必然意味着延续过去。
                                                                                                         〔 3〕
             七一社论就在这样的进程中,延续中共建党的集体记忆。
                  报纸是宣传的有力武器。掌握话语权意味着占据政治优势。即便是国民党,也不得不
             承认中共的宣传工作。西山会议派承认:“本党宣传功夫不如共产派,很可虑的”。 中共
                                                                                                    〔 4〕
             历来重视发挥报纸的影响,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革命思想发轫阶段,更是躬身办报。譬
             如,“以宣传最新思潮为宗旨” ,毛泽东创办了 《湘江评论》。又如,周恩来创办 《天津
                                             〔 5〕
             学生联合会报》,发出革心、革新的主张。 随着中共由小到大,自弱转强,报纸的重要性
                                                         〔 6〕
             更加突出。党的报纸遍布各个根据地,有管总的中央机关报,各个分局、省委也有自己的
             机关报。目力所及,甚至各个县委也都有自己创办的报纸。
                  曾负责 《人民日报》的邓拓指出:“社论是表明报纸的政治面目的旗帜,报纸必须有
             了社论才具有完全的政治价值。” 在报纸的众多板块中,社论最具动员性。作为 “报纸的
                                               〔 7〕
             报纸”,《人民日报》社论是观察中国政治转变的 “风向标”。毛泽东一直重视社论工作。
             全面抗战期间,延安 《解放日报》上的重要社论、文章也往往由他提出立意,指定人撰
             写。 《解放日报》改版以后,社论从 “狗皮膏药”变得有人喜欢看了。 对于 《人民日
                 〔 8〕
                                                                                          〔 9〕
             报》社论,毛泽东不仅修改、审校编辑部送审的社论,而且还亲自撰写社论。1958 年 1
             月,毛泽东在给刘建勋、韦国清的信中提及,精心写作社论是一项极重要的任务。 七一
                                                                                                    〔 10〕
             社论属于政治宣传社论的一种,中共 “恰恰要利用某些纪念日的或礼节性的社论,来说明
             国内方面或国际斗争中的重大问题。” 邓小平指出:“要利用各种周年纪念写文章。” 进
                                                                                                      〔 12〕
                                                    〔 11〕
             入新时代以后,伴随网络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中共更加注重 “介入式宣传” 。那么,
                                                                                                〔 13〕
             七一社论的出台程序是怎样的呢?其实,七一社论也要遵照一般性政治社论的出台规律,
             主要由写作、修改、送审、再修改、再审、发表等步骤构成。
                  胡乔木指出,社论代表一种威信,这威信不是个人的,而是党的,因此,应特别慎
             重。 首先,社论的写作。七一社论作为纪念性社论,要写出新意、高度和深度,同时又
                 〔 14〕
             要有可读性,很不容易,必须下一番功夫。 七一社论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即使由个人主
                                                          〔 15〕
             笔,也要经过反复修改。这也是 《人民日报》社论不署名的原因之一。一些事关党和国
             家重大决策的社论,还会由中央领导召集写作者。 此外,七一社论的作者群体比较广
                                                                   〔 16〕
                                                                                         〔 17〕
             泛。1944 年 3 月,毛泽东针对报纸问题,曾倡导首长 “自己写社论”。 1950 年 3 月 26
             日,中央发出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部门负责人应经常为报纸撰写社论。 领导人不
                                                                                               〔 18〕
             仅是七一社论的主要作者群体,还是重要的把关者。当然, 《人民日报》的主要负责同
             志,也是社论的主要写作者。邓拓的日常工作之一就是写社论。 其次,七一社论写就以
                                                                                〔 19〕
             后,要在内部传阅,对框架、文字以及政治倾向等多个方面进行严格讨论。有时甚至会几
             易其稿,乃至推翻重来。再次,社论出台必须坚持 “应送审的必须送审,应请示的必须请
             示” 的原则,确定以后的社论会送到相应的部门和中央领导进行审核。重要社论还需集
                 〔 20〕
             体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毛泽东曾指出:“凡是重要社论,你们要好好讨论研究,不讨论
             研究,不要发表。” 复次,高层领导和有关部门提出的修改意见会反馈回来。事实上,
                                 〔 21〕
             由于审阅发生在上层,所以他们的意见一般会被吸收写进社论。从毛泽东修改社论的历史
             来看,基本属于一锤定音。最后,经过修改定稿的七一社论才能正式刊发。较之一般性社
             论的出台程序,七一社论的遣词造句更加严格。原因在于七一社论指涉的对象是党的历
             史。
                 6 ·  ·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