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10
庆祝党的建立时,也必须将人民立场全景式地展现出来。
其二,革命话语逐渐内隐。“革命”是中共的核心概念与身份标识。迄今为止,革命
仍是中共政治话语、执政话语的核心词汇。文化大革命期间,七一社论关于建党记忆的革
命话语达到顶峰。这是 “阶级斗争为纲”政治氛围影响下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后,
随着中心工作和基本任务转轨,激烈的革命话语变得与解放思想要求不相符合。革命话语
面临两种结果:要么退出历史舞台,要么重塑话语空间。然而,由于中共具有深刻的革命
性。因此,革命话语须臾不能分离。邓拓曾指出:“报纸的社论应该充满革命的热情和战
斗性,产生出伟大的教育力量。” 鉴于这种情况,七一社论选择将革命话语逐步内隐化,
〔 36〕
以此重塑话语的空间和张力。本质而言,这是一种话语注意力的转变。1978 年以后,在
七一社论中,“革命”出现的频率剧减,“改革”成为高频词汇。原因就在于革命话语的
内隐,改革话语的出场。但内隐并不代表革命观念的离场和衰退。恰恰相反,七一社论中
关于建党记忆的革命话语不仅没有离场,而是以改革和组织内化的双重形式得到巩固和强
化。内隐化的革命话语并不是说对革命绝口不提,而是将革命的使用范围限定在党内,作
用于中共建设的本体。邓小平提出:“我们把改革当作一种革命”。 这句话可以理解成改
〔 37〕
革就是新环境下的革命。可见,在社会和国家领域,中共用 “改革”替代了 “革命”。
在政党领域,中共严苛地保留了革命话语,并以 “自我革命”的形式不断发扬。可
以说,这是中共对新形势下保持自身革命性的回应。至此,中共通过内隐化的方式,解决
了革命话语难以为继的困窘。在这里,还需要补充的是,改革话语之所以能被人民快速接
受,一方面与思想解放有莫大关联。但另一方面,历史上的改革话语积累也发挥了重要作
用。比如,深深嵌入在广大人民脑海中的土地改革无疑是改革话语代替革命话语的 “助推
剂”。况且,改革显然不是一个新词,除了 “土地改革”的专有名词外,七一社论中使用
“改革”也可向前追溯。毛泽东曾明确提出:“国家机关的改革,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联
系群众。” 这可以认为毛泽东将改革用于国家层面。1968 年的七一社论就提出:“坚决改
〔 38〕
革旧的脱离群众的陈规旧习”。 这里的改革,作用点正是党组织和党员。
〔 39〕
显然,革命话语内隐对七一社论塑造建党记忆有重大影响。直接的变化是七一社论对
史实的刻写比重下降,只进行简单化介绍,引语部分的写法变更为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
立的多少周年”。如此做的优势在于简单引入,直入主题,或者说借用历史,促进实践。
历史内容减少并不意味着建党记忆淡化,而是将其揉进了现实政治目标中。明显例证是,
七一社论中 “光荣传统的继承和创新” 等带有历史提示的语句开始增多。显然,这是在
〔 40〕
与历史对话,承接历史的呼吁。革命话语内隐以后,七一社论的语体风格更易被人接受。
这样,建党记忆便在无形之中被塑造起来。
其三,多元话语日臻完善。随着时代变迁,中共塑造建党记忆所采用的话语逐渐呈现
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了制造共识,铸牢合法性基石,要求建党记忆满足多元化话语的任
务。一直以来,有一种政治虚无主义的声音,认为大而化之的政治语言属于建构杜撰。这
种以非难党史国史为目的的虚无主义,给七一社论的作用发挥提出了严峻挑战。鉴于这一
问题带来的影响,七一社论必须从多元话语塑造建党记忆,以引导政治氛围。
所谓多元话语即革命话语、人民话语、美好生活话语、中国梦话语、初心话语等。同
时使用这些话语,实现了七一社论的系统性建构。语言学对 《人民日报》社论所进行的
政治隐喻研究,给考察七一社论塑造建党集体记忆的话语范式提供了启示。李玉认为,概
念隐喻是政治话语中一种重要的思想表达和建构工具,为文本成功地表达和建构概念、传
达思想、说服读者、表达意识形态等方面服务,能隐性地影响读者或听众,有效地实现其
劝说功能。 黄敏认为, 《人民日报》常用的政治隐喻有 “道路”隐喻, “工程”隐喻,
〔 41〕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