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 - 《党政研究》2021年第4期
P. 13
形象。历史的艰难容易引起受众的共情。而有了这种感情认同作为基础,七一社论所要塑
造的建党记忆就有了最坚实的基础。
标榜辉煌成就,促进实践认同。在阐述历史基础上所形成的情感认同,还不足以支撑
建党记忆的全部内涵,因为党组织不能只强调历史背景的艰难。还必须用实践已经取得的
历史成就,进一步凝聚共识,阐述自身的先进性。历史的局限在于无法解释现实生活的实
然性即当前的主体无法触摸以往历史的艰难,从而变成对现有生活的理所应当。即使是经
历历史的主体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对以往现实逐渐模糊。那么,彪炳现实建设取得的成
绩就自然成为凝聚共识的题中应有之义。七一社论中,紧接着历史阐释的就是中共建设所
取得的成就。这些成就给读者强烈的刺激,最终在相信党、感激党的政策中实现实践认
同。实践认同既是对中共奋斗史的确认,也是对中共现行政策的认可。中共所取得的成就
都是建立在其成立的基础上。这样自然就用辉煌成就扩充了建党记忆。而这种实践认同所
开辟的话语空间,又为目标认同的聚焦开辟了话语空间。
言说未来规划,聚焦目标认同。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实现长久发展就必须有科学
的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借鉴苏联经验,形成了五年规划机制。改革开放以
后,长期规划、远景计划层出不穷。目的是以此提供科学安排,渐次开展实践行动。而
且,目标所具有的凝聚政治共识的功能不容忽视。不同阶段,七一社论关于建党目标所塑
造的话语记忆有相同点也有差异性。相同点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目标一直没有动摇。差异性
是不同时期的目标任务不同,关于建党目标的描述也不同。社会主义建设与探索时期,七
一社论将目标描述为实现工业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则描述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自
1978 年,七一社论要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步伐。 自此之后,历次七一社
〔 57〕
论均对现代化有所指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中共的建党目标被赋予了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厚重内涵。比如说,2019 年的七一社论指出,只有中国共
产党,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
〔 58〕
四、七一社论赓续建党记忆的作用与效能
七一社论集中反映并传播中国共产党关于自身成立的立场、观点与主张。从聚焦的议
题来看,七一社论主要发挥三大功能:表达—认同—实践。这三个功能构建了完整的动员
路径。借助于独特的近代历史的屈辱事实,在舆论与仪式的双重规训下,立场认同、话语
认同与情感认同依次实现。
(一)表达功能:阐述历史使命
作为事件的建党,其历史意义在七一社论中被反复提及。事实上,在七一社论中,中
共成立早已超越事件本身,依据时代任务的变化融入了崭新内容,即 “为过去赋义” 。
〔 59〕
换言之,作为事件的中共成立,本身没有变化。但由于时代变迁、目标更替,建党节点成
为叙说时代任务的契机与窗口。若要言之有物,必须言有所指。如此,方能以言行事。那
么,七一社论究竟在指涉什么?按照议题分类,主要有三个方面:历史、成就与目标。首
先,七一社论描述了历史事实。比如,1950 年的七一社论说,中国共产党是从马克思主
〔 60〕
义者的小组,成长为有五百多万党员的大党。 再比如,1996 年的七一社论中说,1921
年,我们党刚刚成立时,只有几十个党员,在党派众多的中国政治舞台上,显得那样弱
小。 言说历史的目的在于表明当前的奋斗目标。其次,七一社论大篇幅刻写了中国共产
〔 61〕
党在革命、建设与改革中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中共所取得的成就与中国近代历史的破败形
象构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本领。从七一社论涉及的内容来看,与近
代历史进行对比的例子不胜枚举。譬如 2001 年的七一社论,对近代历史描写道,从 1840
2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