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65
实验研究与其他研究方法的关系同样如此。
学者李强认为,实验方法在中国政治研究领域实践应用存在重大进步,但是也可以说
是研究者们正在以不尽完善的方式进行初步尝试 。实验法作为方法论的前景,在于其
〔 15〕
与其他研究方法存在或隐或现的交叉和互补。实验法融合其他研究工具,一方面提高自身
解释力,另一方面也完善其他研究方法 。所以,不应该 “为了实验而实验”,除了完成
〔 16〕
实验研究本身之外,还需要考虑如何让实验在不影响 “社会常态”前提下,体现有益性,
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文从实验研究法的方法论、实验研究的伦理以及实验研究法与其他方法
的兼容互补三个层面,初步探讨了国内政治学实验的困境。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认为,应
该从提高 “可行性”、强化 “有益性”、降低 “干扰性”三个方面,优化政治学实验的设
计。因此,本研究探讨性地提出一种创新的实验研究设计思路,即:理论检验型的准实验
研究。我们将从设计理论基础、设计理念、应用举例等几个方面,围绕该创新方法,依次
进行说明。
三、设计的基础和依据:经典的实验研究与准实验研究
〔 17〕
通常来说,经典的实验设计有两种基本逻辑 。理论驱动型实验 ( theory - driven ex
periment)和经验驱动型实验 ( empirically driven experiment)。前者以人为开展实践的方式
验证理论,后者主要以差异法 ( method of difference)为基础,探索新的现象和关系。典
型的理论驱动型实验,比如著名的自由落体实验。重复实验也是一种典型的理论驱动型实
验。能否进行重复实验,也是理论效力的重要证明。多次的重复实验,也可以用来尝试突
破理论的现有适用范围,进一步拓展研究结论的应用空间。
〔 18〕
与理论驱动型实验相反,经验驱动型实验对理论的需求并不是十分强烈。早期的实验
设计思路完全采用了米尔 ( Mill J S.)的差异法逻辑,强调在实验开始之前,设置两个尽
可能完全相同的初始条件,然后引入某项单一差异变量,观察结果 。之后,费希尔
〔 19〕
( Fisher R A.)通过对差异组和控制组的随机分配,引入零假设,对差异法实验进行了逻
辑上的重新构建。用较弱的似然规律,取代了米尔的绝对准则 。相比米尔的直接验证,
〔 20〕
费希尔虽然在逻辑上绕了个弯,但是显著降低了控制的标准,简化了对初始条件的要求,
使实验的可行性得到了明显的提升。
准实验研究 ( quasi - experiments)则是对实验研究作了进一步的简化。这种研究方法
在设计逻辑上与实验研究完全相同,但是再次降低了控制的标准。不对受试对象进行随机
组合,直接采用原始群体开展实验。同时在对照组设置上也比实验设计的限制宽松,比如
不相等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 nonequivalent control group design:两个受试小组差异比较大)
或单独样本前测后测设计 ( separate - sample pretest - posttest design:同一小组受试前后状
况作对比)等方式 。
〔 21〕
准实验的控制标准和实施成本通常都低于实验研究,这让实验的可行性得到了一定程
度上的提升。另外,由于直接采用了原始群体作为实验对象,准实验的外部有效性比实验
研究略强。因此,准实验通常不被用来进行 “大而全”的研究,而是用来深化研究某些
非常具体的问题。比如已经确定内部有效性的前提下,补充和拓展外部有效性,或者在定
性因素已经确定的情况下,进行进一步深入的定量分析。典型的研究,可参考学者徐林和
凌卯亮通过准实验设计,检测宣传教育和经济激励对居民生活垃圾分类的促进作用 。
〔 22〕
在该研究中,经济激励会促进居民进行垃圾分类是已知的边界条件。所以该项研究并不是
探讨定性的问题,而是进一步探讨这两个已知的自变量具体起了多大的作用。以检验理论
3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