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8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48

用各级党校等主阵地、主渠道强化理论武装,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将理论学习融入日常生产
             生活,达到坚定信仰、锤炼党性的目的;又要把党员干部置于急难险重的岗位,利用复杂
             多变、任务繁重、压力巨大的境况,坚定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提高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执
             行力。三是把牢农村党员干部 “任用关”。根据岗位职能要求和党员干部自身特点,将大
             胆任用政治可靠、作风端正、工作得力又被农民群众认可的党员干部与全面淘汰理想信念
             滑坡、政治立场不稳、宗旨意识淡漠、政治行为不端的党员干部结合起来,建立起能上能
             下、惩奖分明的干部任用机制。四是把严农村党员干部 “考评关”。在思想政治上,考察
             党员干部政治素养过硬程度,用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规范言行举止;在能力作风上,
             考察党员干部担当、勤政廉洁状况,以及解决突发事件、群体事件等问题的政治能力;在
             工作实绩上,考察党员干部解决农民需求和困难的频次,以及在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方面取
             得的实效。通过发展、培养、任用、考评等四个环节严格把关,打造政治信仰坚定、政治
             能力突出的农村党员干部队伍,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政治功能奠定组织基础。
                  (三)社会基础:以和谐党群关系激发乡村发展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群众与社会进步的关系时指出,一切伟大的符合时宜的历史活
             动,自然应当是群众为追求现实利益而 “表示关注”和 “怀有热情”的活动。因此,随
             着历史活动的展开和深入,历史活动的主体必将不是批判的历史宣扬的 “有限的群众”,
             取而代之的是扩大的 “群众队伍” 。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认为,群众是社会财富 (物质
                                                 〔 34〕
             或精神)的创造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党只有坚持走群众路线,才能汇聚起实施执政方
             略的主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
                                                                                                        〔 35〕
             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政治功能,必然要依赖于党一以贯之的 “群众路线”这一政治优势,
             在践行群众路线中密切党群关系,从而争取农民群众的支持拥护,聚集伟大的磅礴力量,
             营造贯彻落实党的执政理念及战略部署的社会氛围,为领导乡村振兴筑牢社会基础。一是
             树牢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加强唯物史观和群众史观理论教育,引导农村党员干部从历史
             观、认识论的角度掌握群众观点的内涵、意义、要求,回答好 “为了谁”“依靠谁”的价
             值问题。通过理论上的通透与清醒,提高树立群众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强化走进农户、
             深入农民、了解民情的意愿,激发为民解忧、为民服务的热忱。二是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方
             法。根据农村发展水平和农民生产生活实际,有的放矢、详略得当地选择宣传内容,并采
             用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推进党的农村工作政策精神深入基层群众,尤其要传
             达好诸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养老保险等关系农民切实利益的政策,团结和动员农民群众
             参与政策运行全过程。把 “上情下传”与 “下情上达”有机结合起来,到 “地里田间”
             “每家每户”去了解群众真实的生活需求和困难,倾听群众关于农村建设发展的建议意
             见,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贯彻落实情况,并及时做好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反馈。三是优化
             群众路线工作机制。健全密切联系群众机制,推进领导班子、干部和普通党员全面联系群
             众,按照领导班子联系整个村、干部联系一个队 (组)、党员对接一农户 (或几户)的标
             准,定期到村入户了解具体情况、解决实际困难,并将联系和服务内容的记录、留存作为
             绩效考核依据之一。完善为农民排忧解难机制,以改进工作作风、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为目
             标,以规范权力运行、简化工作流程为抓手,确保最快速度回应群众的问题、第一时间解
             决群众困难。
                  (四)实践保障:以制度执行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从本质和作用来看,制度是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相互关系的博弈规则和行动指南,它
             “通过建立一个人们相互作用的稳定的结构来减少不确定性” 。制度执行力是制度体系
                                                                              〔 36〕
             运行的重要方面,它决定着制度效用和制度生命力,直接关系制度优势能否转化为治理效

                  6 ·  ·
                 5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