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党政研究》2021年第3期
P. 32
以来,党支部建设确实取得了重要成效,党支部的组织力有了很大提升。但是,不少党支
部组织力提升还有很大空间,组织生活开展仍然不够经常、认真,甚至存在一定的形式主
义现象。随着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推进,如何更
好地推进党支部建设日益成为理论界和实践部门关注的问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提升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和党支部的两大职责以后,学术界对党支
部建设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总体来看,学术界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一是关于党支部
建设历程与经验的研究。丁俊萍、张克荣对马克思主义政党支部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了考
察并总结了其演化特征。 王同昌、戴辉礼对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力提升历程和经验进行
〔 3〕
了系统梳理和总结,实际上就是党支部建设历程与经验。 二是关于党支部建设存在问题
〔 4〕
的研究。张克荣对新时代党支部建设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认为主要体现在:党支部应建未
建、工作力量不足、作用缺位、虚位与错位等问题。 肖剑忠对党支部建设中的监督问题
〔 5〕
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党支部监督的特征与优势、党支部监督的难题及破解路径。 三是关
〔 6〕
于党支部建设路径的研究。王可卿认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优良传统、组织结构的基本原
理、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党支部的组织力薄弱是新时代强化党支部建设的深层动
因,并提出新时代党支部建设要从强化政治功能、提高思想引领力、强化服务功能、构建
党支部建设的动力机制等方面入手。 胡柳娟提出了党支部建设质量提升的路径:要树立
〔 7〕
科学的党建质量观、精准构建党支部书记培养体系、客观设定党支部建设标准化考评体
系。 还有针对国有企业、农村、高校等党支部建设的分类研究。总之,学术界的研究已
〔 8〕
经取得了重要成果。但是,对谁来建设党支部、党支部建设什么、如何建设党支部等问
题,还缺乏深入探讨。
二、为何建设:党支部建设的理论逻辑
(一)重视党支部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
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由党员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结合而成的,党的基础结构是支部。马
克思恩格斯在指导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时候,就非
常重视同盟支部建设。1848 年 12 月批准的 《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明确规定:“同盟的
组织机构是:支部、区部、总区部、中央委员会和代表大会。……支部的组成至少三人至
多二十人。每个支部选举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主席主持各种会议,副主席管理财务,主
席缺席时由副主席代理主席职务。接收新盟员须经支部事先同意,由支部主席和充当介绍
人的盟员办理。” 这就明确规定了党支部是无产阶级政党的基础组织,支部的组成、职
〔 9〕
责、运行机制等内容,为无产阶级政党支部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列宁在领导创建俄国无
产阶级政党的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党支部建设理论。列宁强调,工厂里的党支部是建立革
命的社会民主主义工人运动的不可动摇的坚强核心所依靠的基础。1906 年,列宁指出:
“要进行顽强不懈的努力,使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而不是在口头上成为党的基本组织细
胞”。 十月革命前,党支部的主要任务是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联系群众,做群众的思
〔 10〕
想工作,宣传革命理论,积累革命力量。十月革命胜利后,1919 年 12 月,俄共 (布)第
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章程强调,党支部是党的组织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支部是
党组织的基础。支部至少应由党员三人组成并经县、市或区委员会批准。支部是把当地工
人和农民群众同党的领导机关联系起来的组织。支部的任务是:( 1)在群众中实现党的
口号和决议;( 2)吸收新党员;( 3)协助当地委员会进行组织工作和鼓动工作;( 4)作
为党机关,积极参加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 党支部通过 “联合全体共产党员,
〔 11〕
使他们能够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保证并监督他们在生产活动、社会性服务活动,以及
0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