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党政研究》2021年第1期
P. 64
瑕疵,而协商民主则是就政府和决策而言更可接受的形式。需要说明的是,批判范式并不
是简单地排斥民主,因为它也承认并尊重自由民主的核心价值,意识到儒学可以被用来修
正民主政治的某些问题并对其提出可修补完善的建议。每种范式自身又各有其变种,因
此,批判范式也有许多版本,并且与矛盾范式有着复杂的关系。以下,笔者将依次列举每
种范式的优劣。
一、矛盾范式
矛盾范式主张儒学与民主是矛盾的。在这种思维下,儒学被看作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它构建出一种政治上的秩序以满足农业社会和经济条件的需要,而自由民主被视为工业社
会的上层建筑,它力图满足商业贸易和个人利益增长下的现代化需要。矛盾范式的理论研
究者认为孔子的观点并不能与当代自由主义观念相调和。
来自孔子学说的三个核心概念,“仁”“礼”“君子”,表明了一种君子为基础的政治
秩序,即以君子为核心、克己复礼、实行仁政。由此,政治上的不平等被视作理所当然,
道德关怀压倒了政治竞争,和睦融洽原则否定了社会冲突的正当性。矛盾范式认为上述君
子的政治秩序与法治盛行的民主秩序相抵触。在民主政治秩序中权利是核心,政治上的平
等被视作理所当然,政治竞争不受制于道德批评,社会冲突被视作政治生活必要的正常状
态。儒家对圣贤的强调与平等的观念相差十万八千里,其大一统观念削弱了多元性,儒学
的和谐观念否认了社会冲突的必要性。儒家 “仁”的理想不赞同功利计算。 在儒家文化
〔 9〕
里,政府必须按照和谐的原则,这会导致对异己者的镇压和对所谓道德败坏行为的打击。
儒家认为集体的利益不能被 “小人”或个人挑战,这对个体权利不太有利。儒学认为
“权利”是国家授予,而并非人所固有,这又不利于个人权利在制度上的保障。
根据儒家学说,一个政党应当体现道德上的正确性,“君子”党关怀道德原则和公共
利益,而 “小人”党则关心其物质利益 (可与 Edmund Burke 划定小派系与正规党派的看
法相比较)。这从道德上排除了政党竞争的政治活动并有效地禁止了党争内讧。
今天,中国共产党不允许任何形式的党派斗争。根据儒家学说,反对派系的哲学原因
在于政治家应当代表天下共同体的利益,而派系则设法牺牲普遍利益为代价去实现其狭隘
的私利。因此,儒学厌恶政治竞争,非常不信任派系活动,这引起了消除派系活动的考
虑。西方自由主义同样也考虑到了对派系活动的破坏性影响力的控制,但认为不应当依靠
道德或宗教所产生的动机来实现有效控制,因为这些动机在小集团派系谋取私利的凶恶意
图面前毫无影响力。早在 1787 年,James Madison 总结道,一种既具自由主义又具民意代
表的政体应当努力控制派系及其引发的问题,而且控制派系的最好方法是使派系多元化,
派系之间相互牵制。自由主义政治哲学进一步认为应允许让派系发展为一种公开的反对
派,由此来监督当权的执政党。 相反,儒家与法家都把统一视为最重要的东西,二者均
〔 10〕
认为多元化和政治权力竞争造成了不统一。当然,儒家的 “和而不同”的说法允许在基
础问题上一致的范围内有所异议并保留不同的看法。这种观念是在政治谏诤的传统和背景
下产生的,崇尚道德的文人学士反对腐败的统治者,国家设置谏官来劝谏甚至批评统治者
的行为。
2003 年 2 月韩国的东亚民主民调结果证实了矛盾范式。调查结果透露,儒学价值观
使得反对权威主义更加困难。 东亚的历史也证实了矛盾范式的正确性。1890 年,日本建
〔 11〕
立了议会宪政,首次议会上,各种不同的议论违背了许多儒学的礼义。因此,Tani 和 To
rio 认为议会将在日本引进和推进具有危害性的个人主义,他们转而在道德上崇尚儒家文
化。因此,日本议会制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限制。 在近代
〔 12〕
中国,袁世凯在 1915 年称帝,利用儒家思想抑制民主运动。蒋介石分别在上世纪 30 年代
至 40 年代的中国大陆和 70 年代的台湾利用儒学控制民主化运动。韩国的政治精英利用了
儒学的权威治国的趋向与集体主义中等级制的行为特征来维护独裁统治和阻止民主化进
程。
〔 13〕
4 ·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