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党政研究》2020年第4期
P. 27
和向往。从总体看,旅游消费升级的大趋势不会随疫情改变,但疫情带来的生活观念的转
变,直接导致消费观念的转变,消费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带动健康旅游需求、家庭旅游需求
的整体提升。三是主流旅游产品的转变。从未来看,旅游业由服务型的经济模式逐步向体
验型的经济模式转变,旅游者的出游心态将会促使旅游市场出现更多的细分领域,精细
化、专业化、精准化分工会更加明显,定制游、主题游将持续增长,体验为王、内容为
王,细分市场会成为旅游新的蓝海。 健康旅游、康养旅游、度假旅游成为最重要的旅游
〔 6〕
类型和模式,远程实景性体验文旅产品将会成为新的主流产品。四是文旅服务理念的转
变。由于游客心理需求、消费需求带来的变化,疫情过后的旅游市场必定更注重服务,消
费者对服务带来的健康体验、安全体验、温暖体验更为看重。一方面要加强在卫生、安
全、应急等领域硬件服务能力建设;另一方面立足健康、安全等理念,打造 “硬核”导
游队伍,提升旅游 “软”服务能力。
(三)五个方面的深化。一是健康旅游观念进一步深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
旅游产业开展了一场 “健康变革”,旅游与健康相互赋能,未来健康旅游将迎来爆发期。
以推广实行 “分餐制、公勺公筷双筷制”为代表,倡导绿色旅游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消费方式,形成健康文明安全的旅游公共环境。二是文旅跨界融合进一步深化。受疫情影
响,必将催生一批由文旅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融合渗透而形成文旅新业态。在疫情的影响
下,无人超市、精品民宿、生态厕所、实景导览以及健康管理、体育休闲、祈福感恩、农
事体验等将会获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文、体、农、旅、科等多元要素不断融合叠加形成
的新旅游产品,将会在疫情后脱颖而出。三是沉浸式体验进一步深化。目前,文化旅游业
已从走马观花转变到深度体验阶段。文旅作为幸福产业的重要形态,充分利用数字智能科
技为自身赋能,通过 AR、CR、VR、MR 等科技手段,更多地向沉浸式体验消费转化,形
成以线上博物馆、AR 沉浸式体验、沉浸式旅游演艺等为代表的全景式听、视、嗅、触觉
交互体验。四是互联网影响进一步深化。新冠疫情期间,网络成为生活必需品,文旅行业
对互联网的依赖性进一步增强。智慧旅游观念全面升华,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构建高效文
旅信息联通机制,全面提升文旅行业运营管理、产品设计与研发等环节水平。五是美好生
活需要进一步深化。疫情给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了极大不便,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对人民群众
美好生活追求的消费。从历史经验来看,疫情过后,文旅行业将迎来消费需求爆发。要把
满足人民美好精神生活需要作为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的目的和标准,以高质量发展引领人
民精神生活需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不断升级的精神生活需求。
〔 7〕
四、后疫情时代文化旅游业发展的应对之策
基于以上分析,疫情导致经济下行的压力增大,但我国宏观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
的态势没有改变,疫情对以文旅为代表的服务业影响最大,未来还会出现行业和服务供给
方式的转变或替代。总体来说,疫情对文旅行业冲击影响严重,但又是阶段性的,在科学
应对、精准施策前提下,逐步实现恢复发展。
(一)建立健全文旅行业应急管理体系。针对疫情影响,综合分析各类应急 (危机)
事件,包括公共卫生、极端天气、地质灾难等方面,借鉴国内外文旅行业应对危机事件经
验和教训,分类分级从政府、市场等不同角度,启动编制文旅发展应急指南,完善文化和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文旅行业应急危机事件提供参考和遵循。
(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线上文旅新业态,打造文旅专业线上平台。
推进公共空间艺术化、景观化,打造新型文旅空间载体。大力发展文旅装备制造业,延长
文旅产业链,补足文化旅游发展短板。编制文化旅游行业投资指南、健康文明旅游指南,
指导文旅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三)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加大政府公共服务购买力度,发行文旅消费券,围绕
重点消费群体,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文旅消费模式。建设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城市、示
范城市。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培育发展文旅孵化基地,整合文创产品、旅游商品、艺术培训
6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