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89
济增长乏力、单边主义复起以及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均影响着个人和集体的发展,造
成发展的不均衡。这些都造成了现有的体系无法充分应对时代挑战,形成全球人权治理赤
字。
总体而言,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人权治理机制在现阶段弊端丛生,治理失灵,严重
缺乏公平性和代表性,造成了治理民主赤字。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习近平提出构建 “人类
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为发展人权内涵、推进全球人权事业、突破时代桎梏提供丰富的理
论和实践支撑。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人权内涵
回顾历史,中国是国际人权事业最早的参与者之一。中国代表张彭春参与了 《世界人
权宣言》的起草与修订工作,将 “四海之内皆兄弟” “良心”和 “仁爱”等中国传统儒
家思想写入世界人权宣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开始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人权活动,
〔 7〕
积极构建在全球人权治理领域的话语权。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政府加入 11 项国际人权公
约,且还承认了新中国成立前所加入的十余个相关人权公约。在参与国际人权治理的同
时,中国还不断推进国内人权事业发展。1991 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 《中国的人权状
况》白皮书,提出 “实现人权是中国人民和政府的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生存权是中
国人民的首要人权。” 这是中国政府向世界公布的第一份官方人权文件。2009 年发布的
〔 8〕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 2009 - 2010 年)》及其评估报告是中国第一次制定以人权为主题的
国家计划,伴随着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 2012 - 2015 年)》和 《国家人权行动计划
( 2016 - 2020 年)》的相继出台,标志着中国开始尝试构建适合自己发展状况的人权话语
体系,努力推进其与国际人权话语接轨,并试图逐渐改变由西方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人
权治理体系和话语体系。
2013 年 3 月,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演讲,首次在国际场合提出构建人
类命运共同体倡议。2015 年 9 月,习近平在联合国成立 70 周年系列峰会上全面阐释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内涵。2017 年 1 月 18 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题为
《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系统性地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习近
平指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手段在于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
鉴、绿色低碳,其目标是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
的世界。 当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不仅被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成为了
〔 9〕
宪法性理念和目标,还相继被载入联合国决议,成为全球治理机制以及国际人权话语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总结中国参与全球人权治理和国内人
权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对人权概念的系统性阐释,为缓解全球人权治理赤字提供理念和行
动上的支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不仅要为本国人民谋福祉,而且还怀有为人类共同的进步
事业而奋斗的远大抱负。
人类命运共同体着眼于全人类共同价值,蕴含着 “人人得享人权”这一人类社会的
崇高理想,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全人类的视角出发,思考如何打
破西方人权话语体系的局限性,将多元文化纳入到人权话语体系中来。通过着眼于 “人”
来协调国家内部、国家之间乃至全球层面的治理进程。同时,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一个社
会现实,表示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已处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依存状态。随着全球
化的纵深发展,全球治理议题不断增加,时代呼唤积极有为的人权观念。建立在个体本位
基础之上的西方中心主义的人权理念已经无法全然担负起全球人权治理事业的重任。相较
而言,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治理议程上强调和平与发展的优先性,在治理主体上强调各主体
9 ·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