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21

在政治体制、经济结构、生活方式,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点,都体现了中国人对人类生
             活的不断探索。其次,中华传统文化是基于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文化,主要表现在政权体制
             中的 “求贤”、伦理关系中的 “求善”、治理结构中的 “求治”。“求贤”是指依靠贤明的
             人来解决问题;“求善”是指用 “善”处理社会关系;“求治”就是在 “求贤”的贤人政
             治政权体制和 “求善”的伦理标准下,形成 “修齐治平”的治理理念,是 “礼治” “德
             治”“仁政”等民本主义思想。这是主张贤人治国,追求良善,个人内敛,强调集体主义
             下的民本主义。这一价值观既体现了非霸权主义的、追求世界文明共生的追求,又为现代
             化和全球化提供了普遍性意义的伦理道德基础。
                  从文化的作用上看,首先,中华文化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适应工业社会市场经济
             体制,具有现代性。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华文化在现代化启动阶段,没有起到足够
             的刺激作用,但是在现代化启动之后,却能为现代化提供文化、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支
             持。其次,中华文化兼容并包,不排斥其他文明,符合世界大同的未来社会发展预期,利
             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再次,中华文化具有宽容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满足世界多样性和
             多元化的诉求,具有包容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
             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最后,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中华文化源远
                                  〔 17〕
             流长,既能够不断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又能够汲取祖先思想的精华,中华文化从来也没
             有停滞不前,也不会按图索骥,中国文化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不断贡献中国智慧。

                 五、结论

                  今天,中国已经走在现代化道路上,并且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为了今天的成就,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寻找如何走上现代化道路、如何走现代化道路的两个方面苦苦
             思索、不断追寻,甚至抛头颅、洒热血。今天的关于中国道路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正
             是一代代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者,对中国的发展不断梳理、概括形成
             的,是历史和人民必然选择的结果。这一系列理论和思想,是中国人的,但不仅仅是中国
             人的,更属于全世界。所以,每个学者都有义务将中国道路形成的思想和理论,总结出
             来、讲述出来,并播洒到整个世界。


                                                       〔参考文献〕
             〔 1〕〔 10〕〔 16〕〔 17〕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 〔 M〕 . 人民出版

                  社,2017. 27,29,36,59.
             〔 2〕习近平. 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 DB / OL〕 . 新华网. http:/ / www. xinhuanet.
                  com/ politics/ 2016 - 05 / 18 / c_ 1118891128. htm.
             〔 3〕〔 4〕罗荣渠. 现代化新论 〔 M〕 . 商务印书馆,2017. 490,9 - 15.
             〔 5〕恩格斯. 自然辩证法导言 〔 M〕 . 人民出版社,1958. 17.
             〔 6〕陈嘉明.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十五讲 〔 M〕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6.
             〔 7〕〔 11〕孙中山选集 〔 M〕 . 人民出版社,1981. 756,67.
             〔 8〕〔 9〕〔 15〕邓小平文焕:第 2 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94. 241,237,313.
             〔 12〕毛泽东选集:第 5 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77. 267.
             〔 13〕列宁全集:第 34 卷 〔 M〕 . 中央编译出版局,1984. 60 - 61.
             〔 14〕邓小平文选:第 3 卷 〔 M〕 . 人民出版社,1993. 63.

                                                                            【责任编辑:刘彦武  董史烈】
                                                                                                       1 ·  ·
                                                                                                      2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