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7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17
联合地方会党先后发动一系列革命起义,如萍浏醴起义、黄冈起义、七女湖起义、钦廉防
城起义、镇南关起义、钦廉上思起义、云南河口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和黄花岗起义。这些
革命行动加上武昌起义,最终摧毁了清朝统治,建立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制度的共和国。
(二)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革命思想成为中国道路的主流思想
辛亥革命之后,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没有马上到来,帝国主义与地方军阀的势力之争
将中国拖入到内战之中,帝国主义力图将中国变为他们的附庸,民族资产阶级力图建立资
产阶级共和国,新成立的共产党也开始谋划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使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
辛亥革命标志着 “革命”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主要方法,成为当时资产阶级和无产
阶级的共同选择。在这之后,国内爆发的关于重建国家、重建秩序的战争,基本都冠以
“革命”的旗号,这个革命的思想,反映了因辛亥革命未能达到理想而继续斗争,与旧中
国彻底决裂的坚定态度。这种革命的思想,体现当时中国先进分子厌倦了小打小闹的、对
旧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上缝缝补补的社会进化论思想,而主张采用激进的革命方式,通
过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剧烈的、根本的变革,一揽子解决中国问题。这种通过激进
的、根本性变革的革命方式解决中国现代化道路问题,从那时候就开始影响着人们的思
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直到今天,还在或多或少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每一次关于中国
前途和命运的大讨论中,都会表现出来,并经常见诸于文章、期刊、报纸与网络。
(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之前,革命思想引领社会主义建设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三大战役取胜最终决定了由谁来决定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领导权,也
决定了采用何种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实现现代化。由于激进的革命思想的影响,再加上残
余反动势力的反扑,新中国成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用革命方式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在全面 “砸碎旧世界”的基础之上建设新中国。直到 “文化大革命”结束,这
种以革命作为实现现代化道路主要方法才逐步被改革取代。
新中国成立后,资本主义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大陆全线退却,关于现代化道路的资本主
义模式与社会主义模式之争结束,中国走上苏联模式建设现代化的道路。这一现代化道路
秉承着革命的思想,在大陆对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残余进行风卷残云般的清除,并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这一时期,国家从上到下依然保持着激进的民族主义,对现代化—工业化的
快速实现保留着迫切的态度。
面对旧中国千疮百孔的局面,新中国首先没收官僚资本,赎买民族资本的产业,又在
全国推行土地改革,同时在苏联的帮助下,集中国内资源,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形成计划
经济体制、公有制的所有权结构、按劳分配的分配制度、权力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且
形成农业支持工业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用革命的思想解决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困难后,“一五”计划后期,冒进的革命精神在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体现出来,这是从全党全国都表现出对建设速度加快的迫切需求。
1956 年 1 月 1 日的 《人民日报》刊发 《为全面地提早完成和超额完成五年计划而奋斗》
的社论,一方面在舆论上形成了宣传的语境,虽然集中了社会发展的合力,但是也刺激了
人们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心理。从此之后,在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和革命思想的引领下,
中国的经济就经常处在激进、反思、平衡,再激进、再反思、再平衡的反反复复之中。
三、改革——— “富起来”阶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革命的方法只适合社会剧烈变化、社会和思想发生质变的时候,当国家政治相对稳
定、经济稳步发展、生产关系不再是生产力的桎梏时,革命的思想和手段让步于协调生产
关系和生产力的 “改革”的思想。
7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