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3 - 党政研究2019年第6期
P. 23
人类生活方式的革命:农业革命。” 这场革命,由于气候和地理位置等原因,集中发生在
〔 3〕
赤道至南北回归线附近的区域,尤其是以亚欧大陆东端黄河中下游地区和地中海东岸的新
月地带。
(一)殷周之变及中国 “重农抑商型”农业文明道路的开辟
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大致相同,中国也大约在公元前 7000 年发生农业革命,进
入到农业社会。中国最早传说中的 “三皇五帝”,其历史功绩大约都和对农业文明发展的
贡献密切相关。由夏及商,中国农业文明已经达到一个相当高的阶段。殷墟的发掘,使我
们对商朝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应该说,商朝的农业、手工业都取得
了迅速的发展,出现了黍、稷、稻、麦等粮食作物和桑、麻、瓜果等经济作物,特别是青
铜器的制造,已经达到十分高的水平。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产
生专门从事各种交易的商贩。特别是商朝贵族依靠高度发达的青铜器而进行的贸易,更使
得商朝获得大量的财富,商朝也因此被称为 “大邑商”。
但是,在从商朝到周朝的历史过渡中,却出现了剧烈的社会转型。这一转型,很多历
史研究者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但是却影响了之后中国几千年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发展走
向。对这一重大历史转型,王国维在 《殷商制度论》中指出:“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
莫剧于殷、周之际。” “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
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 这里的旧制度废而
〔 4〕
新制度兴,是指从周朝开始,建立起 “立子立嫡”之制和分封子弟之制,并由此产生宗
法制和丧服之制,“是故有立子之制,而君位定;有封建子弟之制,而异姓之势弱,天子
之位尊;有嫡庶之制,于是有宗法、有服术,而自国以至天下合为一家;有卿、大夫不世
之制,则贤才得以进;有同姓不婚之制,而男女之别严。且异姓之国,非宗法之所能统
者,以婚媾甥舅之谊通之。于是天下之国,大都王之兄弟甥舅;而诸国之间,亦皆有兄弟
甥舅之亲;周人一统之策实存于是” 。在这些制度施行的基础上,以 “亲亲、尊尊、贤
〔 5〕
贤、男女有别”为核心价值观的新文化得以兴起,并蔚然浩荡成洋洋大观的 《周礼》。王
国维所谓 “由是制度,乃生典礼,则经礼三百、曲礼三千是也” 。从中可以看出,从殷
〔 6〕
商到周朝,中国社会制度和文化经历了剧烈的转型,但是可惜的是,《殷商制度论》仅仅
从制度和文化的角度,而没有更进一步从经济的角度,对这一剧烈的社会转型作出考察。
而中西道路的早期分野,恰恰隐藏在殷周之变的经济转型之中。
殷周之际的经济转型,表现在从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共同发展向 “重农抑商”经济
发展模式的转型。正如前文所说,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商朝的商业和手工业也开始逐步
发展起来,尤其是建立在奴隶劳动基础上的青铜器制造业已经十分发达。及至商朝末年,
发源于渭河流域、从事农业生产的 “小邑周”,在周文王的带领下,依靠德政,逐渐在诸
侯国中取得威信。依靠德政,“小邑周”在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带领下,在牧野之战中
打败商军,取得了天下。周朝的统治,首先面临着政权的合法性问题。在西周之前,中国
人形成了 “天道观”,认为天是一切权力的来源,因此,遵守天道,依照天道行事,是人
生的最高境界,所谓 “天人合一,谓之圣人”;违背天道,则会天怒人怨,要遭受天谴。
由于天的权威的神圣性,世俗的统治者称自己为 “天子”,强调自己 “受命于天,既寿永
昌”,而且这种授权是无条件的、无法改变的。这种绝对化的君权天授观念,是西周统治
者不得不回答的时代之问。
对这一时代之问作出回答的是周公旦,其所提出 “以德配天”思想,把天命转移的
原因引向人间,提出天心自是民心、天道亦即人道,实现了天道和人道的融合,在为天命
转移提供理论支撑的同时,也实现了中国社会传统政治价值观从神本向人本、从祭祀文化
3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