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党政研究2019年第5期
P. 43
一、组织特性:党组织组织力的理论透析
(一)组织力是政党组织的基本能力
政党本身是一种政治组织,是以实现某种特定政治目标为目的的政治组织,所以除了
具有一般的组织特性外,还具有政党所独有的组织属性。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
作为阶级先进队伍的政党组织,其自从成立伊始就具有高度的组织性,这种高度的组织性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内部组织严密、团结统一。列宁曾指出:“无产阶级在争取政权的
斗争中,除了组织,没有别的武器。”无产阶级 “所以能够成为而且必然会成为不可战胜
的力量,就是因为它根据马克思主义原则形成的思想一致是用组织的物质统一来巩固的”。
〔 5〕 在共产党内部,以民主集中制原则,严格的组织纪律和组织规矩,对党员及其工作进行
规范化管理,使党组织内部有序、统一,高度组织化的管理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
力,保证了党组织功能的最大发挥。二是外部以健全的组织体系组织本阶级和整个社会。
共产党从中央到地方直至基层有一套健全的组织体系,党通过并依靠这些基层组织,深入
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组织本阶级和整个社会力量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进行政治统治。
“共产党基层组织不只是一种外生的领导力量,而且还需要将其组织体系内化到阶级队伍
和社会机构中,使党的组织成为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的组织形式,以实现政党组织与社会
空前的结合。” 共产党高度的组织性使党团结有力,这正是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一大
〔 6〕
优势。我们革命的胜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强大的组织能力。“具有超强的组织力,是我
们党的独特优势和最大的软实力,也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
法宝。”
〔 7〕
(二)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政治意义
我们党通过基层党组织来组织本阶级和整个社会,其中农村基层党组织负有组织农民
的重要任务,而农民是当前社会的最大阶层,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更是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和中华民族复兴之伟大梦想的重要依靠力量,所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政
治目的就在于厚植党的执政根基,助力实现伟大梦想。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村人民公社制度的实行将农民的经济、社会生活全部整合到集体
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在集体经济组织中处于领导地位,掌握着农村的全部资源的分配权,
农民个体完全被笼罩在集体组织之下。在这种制度设计中,基层党组织对个体的影响力,
不仅来自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合法性,也源于日常管理的权威。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和地位达
到空前的程度。其工作方式也从 “政治动员”和 “政治领导”发展到 “政治掌控”。 在
〔 8〕
党组织对农民与农村社会事务全面掌控的时代,使党组织获得了较强的组织能力,也因此
在党的领导下,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直接协调下,广大农民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建设作出了
巨大贡献。改革开放后,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使农民摆脱了公
社组织的束缚而成为了原子化个体,党组织直接掌握的资源逐渐减少,对农民的组织日益
减弱,党组织与农民之间利益关联度降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导
致人们的思想观念、就业方式和利益实现路径多样化,农民对党组织的依附性愈加衰微,
党组织与农民的关系逐步疏离,而党组织自身的软弱涣散及群众工作能力的不足也进一步
导致了组织力的弱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农民的齐心协力,中国梦的实现更
不能没有农民的广泛参与,正如邓小平所说:“我们党提出的各项重大任务,没有一项不
是依靠广大人民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 “人民”当然少不了广大农民。因此,提升农
〔 9〕
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能够为党谋求更加广泛的政治支持,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
开辟更加广阔的道路。
3 ·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