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党政研究2019年第5期
P. 47

员的职责和履行相应的义务,更能体会到党组织对个人的关心和帮助,让党员感受到来自
             党组织的温暖。通过对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和给予组织关怀,可以有效提高党员的素
             质,提升党员对组织的认同感,从而增强党员的向心力。
                  第三,扩大党内基层民主,激发党组织活力。“党内民主是党的统一意志和理念、组
             织构成和展示、集体表达和行为实施的形成基础。” 党内民主如此重要,所以被视为党
                                                                    〔 19〕
             的生命。发扬党内民主,让党员积极参与党内事务,体现了党员主体地位,强化了党员主
             体意识,实现了党员主体价值,而 “党员主体价值实现是党内力量凝聚的动力基础”,
             “当党员的主体价值的实现与党内制度的保障功能紧密相联,党员的选举权、监督权、决
             策权等一系列民主权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行使,党员代表的利益得到充分的表达和实现,
             党员对党组织的归属感和荣誉感也就被深度激发” 。当党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被激发出
                                                                  〔 20〕
             来后,就会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党组织会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其活力也会被激发
             出来。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而言,要大力推进党务公开。除了需要保密之外的党内事务要
             及时向党员群众公开,而且要确保公开的真实性、具体性,以便让党员及时了解和参与党
             内事务。要加强党员民主意识的培育和民主方法的教育,提高农村党员民主素养。要完善
             党员参与党组织内部事务的制度机制,在村党支部书记的选举中,在党组织决策以及对村
             干部的监督上都要实现党员的充分参与,体现党员的主体地位。
                  (二)提升组织群众的能力
                  第一,复归政党基本功能:党组织充分发挥利益表达和综合功能,解决代表谁的利益
             这一首要问题。利益是一切政治行为的逻辑起点,能否实现民众的利益以及实现的程度是
             政党赢得民心的首要条件。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有效地组织农民,必须先获得农民的信任和
             认可,而获得农民信任和认可的主要途径就是要表达农民的利益需求,并加以整合,变为
             党的政策主张,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最终满足农民的利益诉求。因此,农村基层党
             组织应真心实意地站在代表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倾听民声、洞察民意、反馈
             民情、整合民利、代理民诉、化解民怨,以基层党组织的名义为农民群众鼓与呼,成为广
             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只有这样,才能拓展农村基层党组织政治合法性基
                                                 〔 21〕
             础,才能将农民凝聚在党组织周围,农民群众才有可能被发动起来、组织起来。
                  第二,由封闭到开放:建立党组织与农民的互动机制,调动农民参与农村事务的积极
             性,将农民动员起来。党组织与农民的互动主要应包括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在党组织选举
             中实现农民的有效参与。在村党组织书记和委员的选举中采用 “两推一选”“公推直选”
             等方式,让农民有发言权;二是在农村社会事务中,尤其是在涉及农民切身利益的重大问
             题决策中征求农民意见,实现农民的充分参与;三是为农民表达利益诉求搭建平台,畅通
             渠道,实现互动;四是在党组织工作考核中,让农民有评价权,增加群众满意度测评在总
             的评价中的比重。通过采取这些相应的方式,实现党组织与农民之间的良性互动,使农民
             在农村社会事务中发挥主体作用,将农民广泛的动员起来,这是组织农民的前提。
                  第三,思维与行动逻辑转变:由被动到主动,做好群众工作,在实践中提高组织群众
             的能力。在计划经济时期,基层党组织形成了与当时社会高度集中化、组织化的管理要求
             相一致的 “惯习”,在这一 “惯习”的作用下,基层党员干部形成了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
             有着内在一致性的思维和行动逻辑:以完成任务为目标,以简单服从上级为取向,以命令
             为执行手段,以划分工作边界为基本要求,将党的领导逻辑与党的执政逻辑简单等同起
             来。 在这一思维与行动逻辑背景下,党员干部以被动的方式开展工作。但随着社会的转
                 〔 22〕
             型,在新的社会环境中,这种思维与行动逻辑与现实社会明显不相适应,按此思维与行动
             逻辑已经不可能将群众组织起来。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应转变这种传统的思维与行动逻
                                                                                                       7 ·  ·
                                                                                                      4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