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党政研究2019年第4期
P. 65
一、“欧尔班现象”之经济成因
与其他中东欧国家相比,匈牙利转型之前的经济形势相对较好,消费品种类丰富,人
民消费水平较高,是 “渐进式”经济转型的代表。但转型以来,经济领域逐步暴露出一
些问题。
首先,匈牙利经济在转型和发展中逐渐形成了高度依赖外资、高财政赤字、高债务负
担的局面。匈牙利的重点行业在市场化和私有化过程中注入了大量外资,如电信、能源、
银行和金融业等。到 2000 年左右,匈牙利经济转型基本完成,虽然在外资投资总额上低
于波兰,但在维谢格拉德集团中占据了最高的人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吸收外国直接投资总
额约 230 亿美元,其中通过私有化引入的外资为 72. 2 亿美元。匈牙利电信公司超过 60%
的股本属于外资。若干电力和燃气企业、发电厂等也被出售给外商。到 2001 年,外资控
股银行的数量已占到全部银行的 60%以上。 外资和外企随着市场的开放涌入国内,充斥
〔 1〕
着匈牙利人生活的各个方面,甚至在许多影响国计民生的领域占据主导,本国的经济独立
性受到削弱。国际贸易方面,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使贸易总额连续多年出现逆差。
与此同时,匈牙利自社会主义时期就是中东欧举债较高的国家,这种局面在转轨后并
未得到改善,其人口结构、社保政策使得匈政府只能依靠高额举债来维持运行。由于本国
货币福林的贷款利率较高,居民和公司多选择欧元、瑞士法郎等外币借贷。 匈牙利的债
〔 2〕
务水平多年来也持续高于邻国 (见图 1)。作为典型的外向型经济体,金融危机中的外资
①
撤出、福林贬值和作为主要经贸对象的西欧国家经济低迷,都对匈经济产生了巨大冲击。
2007 年匈牙利经济增长率陡降至 1%,2008 年为 0. 6%。2009 年,国内生产总值下降
6. 8%。众多企业陷入危机和破产,失业率激增。
图 1 匈牙利、波兰、捷克政府债务占国内生产总值百分比 ( %)( 1995 - 2016 年)
其次,转型以来的历任政府为了吸引外资,普遍采用 “对内严苛、对外宽松”的税收
政策,造成国内企业的竞争劣势。相较于外企,匈本土企业在技术、人员结构等方面本就
缺乏优势,又受限于政策约束,发展举步维艰。经济学家埃里克·端内特 ( Eric Reinert)
曾就此评论:“一些前社会主义国家的企业在还没有设立起会计部门、学会怎么算成本之
前就已经倒闭了。” 经济的私有化也使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由于银行、电信、能源、媒体
〔 3〕
等重点行业大都被外国资本垄断,匈牙利个人财富榜前列几乎都是外国商人。在 2008 年
经济危机中,制造业、汽车、基建等提供大量就业岗位的行业受创最为严重,直接导致普
通民众的失业率飙升,2010 年就业机会减少了 30%。在失去了工作机会的同时,中下层
人民大多还面临沉重的贷款负担,生活水平明显下降,对贫富差距的直观感受也更强。
① 参见欧盟政府赤字/债务等相关数据:http:/ / ec. europa. eu/ eurostat/ en/ web/ products - datasets/ - / GOV_ 10DD
_ EDPT1.
5 ·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