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27
充分利用互联网等平台,通过平等对话与互相欣赏增进彼此间的信任感。
总之,解决国际社会治理中的信任匮乏问题,必须从根部着眼,从对 “支配一切的资
本逻辑”与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的反思处出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超越资本主义
生产方式下的 “信任赤字”提供了理论智慧与现实途径。反过来,构建新型信任关系,
也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实践表明,缺少信任支撑的博
弈必将是零和博弈,甚至是负和博弈。当前,中非命运共同体、中巴命运共同体已经逐渐
走向成熟,证明 “中国方案”与 “中国智慧”“中国实践”的正确性。从依靠暴力关系、
族群关系等人为机制维系的 “国际社会”,发展到 “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历史的必然
性。我们要自觉地顺应这一世界发展的新潮流、新趋势,在国际交往中努力构建真实的、
广泛的、稳固的信任关系。
〔参考文献〕
〔 1〕 S. N. Eisenstadt,L. Roniger. Patrons,Clients and Friends 〔 M〕 . England: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17.
〔 2〕林海虹,田文林. 金融资本时代的战争与和平 〔 J〕 .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7,( 3) .
〔 3〕〔 4〕〔英〕贾斯廷·罗森博格. 市民社会的帝国———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批判 〔 M〕 . 洪邮生
译. 江苏: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267,179.
〔 5〕王润稼. 中国传统信任模式及其现代转化 〔 J〕 . 学习与实践,2018,( 5) .
〔 6〕郭树勇. 中国的战略文化传统 〔 N〕 .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 - 10 - 31.
〔 7〕〔英〕G. A. 科恩. 卡尔·马克思的历史理论:一种辩护 〔 M〕 . 段忠桥译.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
社,2008. 448.
〔 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59 - 560.
〔 9〕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95.
〔 10〕〔法〕米歇尔·波德. 资本主义的历史:从 1500 年至 2010 年 〔 M〕 . 郑方磊,任轶,译.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92.
〔 11〕田行健. 构建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国际金融新秩序 〔 J〕 . 当代世界,2018,( 2) .
〔 12〕李惠斌. 全球化与现代性批判 〔 M〕 .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71.
〔 13〕Russell Hardin. Trust and Trustworthinsee 〔 M〕 .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 2003:3.
〔 14〕〔 15〕〔 16〕马克思. 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 M〕 .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87,60,84.
〔 17〕〔英〕彼得·诺兰. 资本主义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 J〕 . 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 1) .
〔 18〕陈玉刚,袁建华主编. 超越威斯特伐利亚?———21 世纪国际关系的解读 〔 M〕 . 北京:时事出版
社,2004. 17.
〔 19〕陈锡喜.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中国道路世界意义的再审视 〔 J〕 .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7,( 2) .
〔 20〕〔美〕塞缪尔·亨廷顿.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 M〕 . 周琪等译.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10. 136.
【责任编辑:朱凤霞】
7 ·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