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12
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表达,吸收和借鉴了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中国
外交理论,扬弃和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做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传播要在战略和战术
上同向发力,使其成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外交思想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 - 8048 - ( 2019)01 - 0011 - 09
一、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于人类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国自身发展需要,高瞻
远瞩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论断,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重大意
义、丰富内涵和实现途径等重大问题进行深刻阐述,引起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各主要政
党、国际舆论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
“从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到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从达沃斯论坛到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
党高层对话再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重要场合深刻阐释了这一
重要思想的内涵、实现路径。” 他多次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 1〕
的 “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能独善其身。
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内容,
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回答了中国外交何去何从、国
〔 2〕
际秩序如何构建以及人类未来如何发展等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担当大国责任,参与全
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的体现。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与此同时,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
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面对 “建设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
追问,习近平同志站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高度,以大国领袖的责任担当,正确把握国际
形势的深刻变化,深入阐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考察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
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 3〕
第一阶段:发轫和形成阶段。这一阶段从 2012 年 11 月党的十八大召开到 2015 年 9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到:“合作共赢,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
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
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2013 年 3 月,习近
〔 4〕
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第一次在外交场合提到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这个世
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
流。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 21 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
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老框框内。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
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
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这段讲话由此确立人类文明走
〔 5〕
向的新航标。2013 年 10 月,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演讲和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
人峰会上演讲中,分别提出 “携手建设更为紧密的中国 -东盟命运共同体”和 “牢固树
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2014 年 7 月,习近平主席在巴西巴西利亚举行的中国 -拉美和
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上发表主旨讲话指出,“努力构建携手共进的命运共同体”。有报
2 ·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