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党政研究2019年第1期
P. 9
至窒息。只是超越了民不聊生的生存极限,才出现 “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但这种反
抗只是基于生存所迫,提不出新的主张,也无法建构起一个新的制度。消极民众导致中国
“有造反而无革命” ,只能长期在既定轨道运行,迟滞了中国的发展。
〔 16〕
正是由于积极政府的消极后果使得人们对政府的反应处于双重状态。一方面,人们希
望统治者开疆拓土,有所作为;另一方面,又希望政府有所节制,甚至消极无为,让民众
休养生息。但从王朝兴亡的规律看,往往是政府的好大喜功和民不聊生造成王朝覆亡,从
而使得巨大的消极效应遮蔽了积极政府的正面效应。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的 “积极政府”
当今是历史的延续。新中国建立以后,执政党和政府以前所未有的使命感改造社会,
将 “积极政府”的模式推向极致,这就是政府具支配地位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政府无所不
包的全能体制。这一体制对于国家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
这一体制也显现出极大的局限性。改革开放是对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设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一过程中,古典经济学的 “消极政府”理论得以大行其道。
正是由于这一原因,“积极政府”的正面效应被遮蔽。
而在实行市场经济的进程中,中国政府并没有只是扮演 “守夜人”的角色,相反发
挥着积极作用。“中国奇迹”的产生与政府的积极行为密切相关。就是自由主义经济学者
也承认中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改革开放的实践促使我们突破既有理论的遮
蔽,将 “积极政府”置于中国的历史场景中理解,给予其合理定位。
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实践看,一个积极有作为的政府是必要的。中国自大
禹治水传说开始,就表现出积极政府的特色。这是中国发展的优势。但是如何使历史延续
下来的优势得到继续发挥,则必须在充分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国家治理
现代化。
其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合理定位政府角色。从历史上看,政府的积极作为主要是在
经济领域之外的公共工程领域,如道路、水利等。这一外部性的公共问题是社会自身的力
量无法解决,而必须由政府解决的。而在经济领域,完全是经济主体———家户加以支配
的。国家除了收税以外,对于微观经济运行,完全是由经济主体自主决定。由此使社会经
济保持着活力,即使是王朝更迭也能通过家户使经济得到迅速恢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
的经济之所以得到快速发展,重要经验就是,确立经济主体的自主地位,激发社会的经济
活力。从农村家庭承包到城市国有企业改革,从民营企业发展到外资企业引进,无不是给
经济主体以自主地位,放手让其发展。而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并不是消极无为的。一是主
动招商引资,二是创造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性条件,特别是公共工程的修建。尽管一些
发展中国家也实行市场经济,但由于缺乏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积极修建公共工程,经济发展
必备的基础性条件较差,使得市场经济的活力缺乏必要的环境。正是基于历史,特别是改
革开放以来的经验,执政党对于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角色有更为明确的论断。中共
十八届三中全会和十九大都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
用。这就意味着,各类市场主体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主要角色,在这个基础上更好发挥政
府为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
其二,通过国家治理现代化重新塑造积极政府的形象。积极政府曾经在中国历史上产
生诸多负效应,且在改革开放中有所延续。这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必须加以解决的,并
需要超越历史,重新塑造积极政府的形象。
首先,中国需要积极政府,但需要的是能够有所节制并有合理边界的积极政府。政府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