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80 - 《社会》2025年第2期
P. 180
金融波动对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影响
城乡间的经济缓冲带和金融缓冲带。 12 改革开放后的禄村和玉村通过
产业转型和发展也逐渐接近和融入这个缓冲带, 它们的经济类型各不
相同,与经济连结的社会纽带也各有差异。这些“模式”体现了大工业和
分散工业良好循环的“双轨制”。 尤其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年春节前
后,劳动力会周期性地在城市乡村之间进行钟摆式的流动,人们在心态
上早已经习惯了生活方式的“双轨”。 这些现象本身也说明了城市和乡
村各自现代化不仅具备经济价值,更具备社会价值。
“燕京学派”从一开始就把金融视为一种深刻影响社会存续与发展
的外部力量, 希望从乡村的实际出发促成一种对社会更友好的金融策
略的反思。 他们不希望看到一种围绕坐食者的金融腐败体系,也不想走
西欧完全市场化的金融格局, 所以才尝试通过乡村实践研究的方式对
中国金融体系的建设有所贡献。 这对我们的启发是,中国金融应该是一
个综合考虑保卫社会和促进宏观经济发展的独特形态。
参考文献(References)
波兰尼,卡尔.2020.大转型———我们时代的政治与经济起源[M].冯钢、刘阳,译.北京:当
代世界出版社.
卜凯.2015.中国农家经济(上)[M].张履鸾,译.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
布洛赫,马克.2016.法国农村史[M].余中先、张朋浩、车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陈默.2021.控 制与失 控:1940 年四 川省政 府 对 川 省 米 荒 的 因 应 [J]. 民 国 档 案(3):122 -
134.
陈肇斌.1948.通货膨胀与中国经济危机[M].南京:中国文化服务社.
成功伟.2020.国家权力、银行资本与民国时期农村合作社的异 化[J].四川 大学学 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3):78-88.
城山智子.2021.大萧条时期的中国:市场、国家与世界经济(1929—1937)[M].孟凡礼、尚
国敏,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程士强.2011.金融社会学的中国传统———对费孝通农村金融研究的阐释与重构[J].华中
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80-85.
董长芝.1997.论国民政府抗战时期的金融体制[J].抗日战争研究(4):60-79.
Dubrovsky.1937.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底的本质[G]//中国土地问题和商业高利贷.中国
农村经济研究会,编.上海:黎明书局:143-159.
费孝通.1999a.乡土重建[G]//费孝通文集(第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b.农贷方式的检讨[G]//费孝通文集(第二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c.内地的农村[G]//费孝通文集(第四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d.这是在战时[G]//费孝通文集(第三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1999e.限购课榜[G]//费孝通文集(第三卷).北京:群言出版社.
费孝通.2005.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M].北京:商务印书馆.
12. 缓冲带指的是未脱嵌社会和脱嵌的市场社会发生密切接触的前沿,这里充满活跃的
互嵌关系并形成比较稳定的结构,费孝通经常用“某某模式”来概括它们。
·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