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社会》2025年第2期
P. 133
社会·2025·2
戏”(赫拉克利特,2007:65)到“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2019:7)的哲
学视野中,游戏多作为喻体而非本体。 严格来讲,第一本将游戏本体作
为研究对象的论著是 《游戏的人》( Homo Ludens), 由荷兰历史学家约
翰·赫伊津哈(Johan Huizinga)于 1938 年完成。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
该书在中国已有多个译本。 赫伊津哈 在电 子 游戏勃 兴 的时 代 被 追 认
为 游戏学 奠 基 人 , 然 而 游戏学 说 作 为 他 对 于 20 世 纪 30 年 代 欧 洲 文
明危机的迫切回应, 其社会理论层面的复 杂 性 还 未 在 中国 学 界 得 到
充分讨论。
在当代社会学语境下,无论是劳动控制研究语境中的“赶工游戏”
(布 若 威 ,2008;徐 林 枫 、张 恒 宇 ,2019)与“玩 工 ”(Kücklich,2005; 贾 文
娟、曹思洁,2022),还是新自由主义批判下的机器成瘾民族志(舒 尔 ,
2021),“游戏”都主要被用以分析现代资本主义运作的异化机制。 赫伊
津哈也通过游戏进行反思, 不过他关注的并非集放任与压抑于一体的
“坏”游戏,而是古典政治图景中提升个体与社会境界的“好”游戏。 作
为突破传统兰克学派政治史框架的文化史的开创性人物之一, 赫伊津
哈在 20 世纪 30 年代后把研究视野由希腊—罗马传统和中世纪晚期史
拓 展 到 世 界 范 围 的 游 戏 文 化 现 象 , 其 游 戏 学 说 将 布 克 哈 特( Jacob
Burckhardt) 代表的古典人文主义传统与法国年鉴学派比较文明视野相
综合,试图在“理性人”之外寻找另一种可能的人类学形象,并发展出更
具现代文明反思性的社会理论 (Szakolczai and Thomassen, 2019:175)。
赫伊津哈的观点激发了同时代年鉴学派史学家费弗尔 (Lucien Febvre)
的情感与心态研究 (布罗,2012:455-457), 同时成为埃利亚斯(2013:
181)文 明 社 会 学 、 卡 约 瓦(2024:236 -252)神 圣 社 会 学(参 见 曹 金 羽 ,
2024)、拉什(2009:248-252)信息批判理论的重要理论来源。
《游戏的人》 很难被归为某个学 科 的专 门著 作 ,“元 历 史 人 类 学 ”
( Kelly,2003:326)可能是个比较折中的分类。 尽管多语种语文学比较
与 散 文 式 公 共 写 作 风 格 都 增 加 了 后 世 系 统 性 总 结 其 思 想 的 难 度 , 但
主 要 的批 评 意 见 是 集 中 的 :这 本 以“游 戏 ”为 名 的 著 作 却 对“竞 争/竞
赛”(agon)要素进行了不成比例的强调。 这几乎被跨学科地认为是一
种理论缺陷。 对于文化或游戏研究领域的批评者而言,虽然赫伊津哈
将法 律 、战 争 、艺 术 等 文 化 形 式 中 的 某 些 特 征 都 纳 入 游 戏 范 畴 ,但 这
· 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