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8 - 《社会》2025年第2期
P. 128
“地势”与人类学的日常语言视角和方法
黄寿祺、张善文.2008.周易译注(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
金岳霖.2010.论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林叶.2020.“废墟”上的栖居———拆迁遗留地带的测度与空间生产[J].社会 学评论(4):
88-103.
刘珩.2019.情感的公共与私密:一个人类学研究的新视角[J].社会学评论(5):3-14.
刘思达.2016.美国“法律与社会运动”的兴起与批判———兼议中国社科法学的未来走向
[J].交大法学(1):20-33.
毛斯,马塞尔.2003.社会学与人类学[M].佘碧平,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毛泽东.1951.井冈山的斗争[G]//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穆尔,杰里.D.2009.人类学家的文化见解[M].欧阳敏、邹乔、王晶晶,译.李岩,校.北京:
商务印书馆.
钱穆.1996.国史大纲(下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
萨丕尔,爱德华.2009.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萨林斯,马歇尔.2008.人性的西方幻象[M].赵丙祥,译.新北:群学出版社.
尚杰.2010.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M].北京大学出版社.
苏力.2010.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
谭俊.2017.法学研究的空间转向[J].法制与社会发展(2):74-86.
维特根斯坦,路德维奇.2018.哲学研究[M].韩林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维特根斯坦,路德维希.2024.论确定性[M].楼巍,译.上海文艺出版社.
温奇,彼得.2016.社会科学的观念及其与哲学的关系[M].张庆熊,等,译.杭州:浙江大学出
版社.
沃尔夫,本杰明·李.2012.论语言、思维和现实[M].高一虹,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向世陵.2019.中国哲学智慧[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谢维扬.1995.中国早期国家[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余莲,弗朗索瓦.2009.势:中国的效力观[M].卓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张祥龙.2017.海德格尔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
郑宇健.2024.路径意义的回溯式重建———正向偶然性与反向必然性(未刊稿).
朱晓阳.2009.林权与地志[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1-72.
朱晓阳.2011.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M].北京大学出版社.
朱晓阳.2012.物的城市化与神的战争[J].法律和社会科学(2):115-147.
朱晓阳.2016.地势与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朱晓阳.2020.日常语言视角下的社会学本土化[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07-22).
朱晓阳.2021a.基层社会空间的法:社会形态、兵法和地势[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3):
1-17.
朱晓阳.2021b.中国的人类学本体论转向及本体政治指向[J].社会学研究(1):46-68.
朱晓阳.2023.“家人世界”:滇池沿岸宗教生活的语言形式[J].社会 43(6):1-25.
朱晓阳、林叶.2025.“一目了然”看世界———“综观”进路与社会科学方法论(未刊稿).
朱熹.1986.朱子语类[M].北京:中华书局.
左才.2017.政治学研究中的因果关系:四种不同的理解视角[J].国外理论动态(1):24-31.
Austin,John Langshaw.1956.“A Plea for Excuses:The Presidential Address.”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New Series) 57:1-30.
Beaney,Michael.2021.“Swimming Happily In Chinese Logic.” Proceedings of the Aristotelian
Society 121(3):355-379.
Beaney,Michael.2024.“Getting to Know Knowing鄄as as Knowing”(unpublished).
Bernstein,Richard J.1978. The Restructuring of Social and Political Theory.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Blank,Yishai and Issi Rosen鄄Zvi.2010.“The Spatial Turn in Legal Theory.” Hagar:Studies
·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