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2 - 《社会》2025年第2期
P. 102
“地势”与人类学的日常语言视角和方法
以二分方式来 概 括 和 评 述 西 方 社 会 政治 理 论 进 路 依 据 的 有 理 查
德·伯恩斯坦、安东尼·吉登斯、布迪厄等学者。 这几位西方学者都试图
克服二分进路,例如,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和布迪厄的实践理论。 伯恩
斯坦( Bernstein,1978:235)在《社 会 政 治 理 论 的 重 构》一 书 中 对 西 方 社
会政治理论的基本进路之述评值得特别提出。 他以经验性—分析性、
历 史 性—诠 释 性(包 括诠 释/理解 社会学和现 象 学)的二分作 为 概 括 ,
然后于这些二分之 外 提 出 以哈 贝 马 斯 式交 往 行 动 理论和批 判 理论为
第三种进路。 在他看来, 社会政治理论应当是经验的、 解释的和批判
的。 正是在以上背景下,“势说”政治获得了另一种进路/方法论选择的
可能性。
所谓“势说”政治,是指以“势”的话说为进路的政治生活形式。 汉语
经典文献或日常语言中存在诸多关于“势说”政治的论述,从《韩非子》
《孙子兵法》《荀子》《老子》《孟子》到清代王夫之的学说和通俗小说《三
国演义》等里面都有相关内容。 例如,《老子》中提到“道生之,德畜之,
物形之,势成之”;《周易》则言,“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4 纵观从古
至今“势”(包括“地势”)的话说,典籍与民间日常话语的表述并不违和,
对“势”的言说基本在常识常理的范围内。 以上列举的几种文献虽然跨
越千年,但“势”的意思基本上是一贯的。 就本文而言,“势”的话说的意
义主要是在实践或方法层面。 当然,20 世纪确实有学者另辟蹊径进行
讨论,他们主要试图在中西思想对话下展开对“势”的论说。 20 世纪至
今,关于“势说”(不仅是政治)的论述,可举金岳霖的《论道》。 书中强调
“势”是殊相或“实在”,相当于一种整体的“变”和“动”的原则,“它是变
底原则, 动底原则, 这 川 流 不 息 的世 界 底 基 本 原 则”(金 岳霖 ,2010:
197)。 金岳霖(2010:13-14)认为自己的“实在论底知识论”既不唯心,也
(接上页)了解在 20 世纪 80 年代之前超越社会学科的深刻变化的人都应该阅读伯恩斯
坦的书。 他还称赞伯恩斯坦以最谨慎的态度审视了极其广泛的理论,对每种进路都增加
了一系列极具洞察力的批评。 此外,对本文颇具启发的还包括:约翰·麦克道威尔《心与
世界》中关于因果空间与理由逻辑空间之区分以及关于无疆界的讨论(McDowell,1994),
唐纳德·戴维森在《论心 理事件》中对于 变异一 元论的讨论(Davidson,1992),希拉里·普
特南的《事实与价值二分崩溃》(Putnam,2002)以及一些哲学家的相关讨论。
4.“坤”取其本义为“顺”。“地势”与地形有别,王弼注:“地形不顺,其势顺”。 有说法称
“地势坤”为以地之形势喻坤顺,东汉经学家宋衷说:“地有上下九等之差,故以形势言其
性也”(黄寿祺、张善文,2008:18)。
· 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