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3 - 《社会》2025年第1期
P. 93
社会·2025·1
同时,看到它作为一种权力技术如何改造了那些被视为“不正常”的人
和行动。 正如赖立里、戴媛媛( 2022)所言,批评的意义是在共同关切的
前提下建立更为有效的连接。
既有的医学人类学研究并未否认患者在医学权威面前的能动性,
认为患者对于正常状态的理解隐含在日常知识中, 这种知识是在专家
系统与个人的日常实践之间的不断协商中发展起来的 ( Lauritzen and
Hydén,2007)。 感染者的日常生活当然脱离不了医学的影响,但对大多
数人而言,严格按照权威知识的指引来生活是困难的,因此,为了维持
治疗与生活的平衡,个体必然会对规范有所反叛。 医学并不认可感染者
这些“错误”的生活方式,却难以将权力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如
福柯曾在采访中所指出的,功能运转良好的权力关系不是支配关系,而
是流动的且允许参与者通过某种战略来改变彼此的关系。 这其中,主体
愿意接受权力及其可能产生的各种结果,并且能够做出调整、抵抗、断
绝关系等反应(转引自叶晨阳,2023:150-151)。 这种更具主体性的正常
生活尽管无力与规范对抗或是颠覆规范, 却是感染者维持生活并努力
“活得更好”的希望。
需要说明的是, 本文在论述过程中难免对感染者在正常化改造面
前表现出的“能动性”抱有较为积极的态度,在田野中,笔者也时常为感
染者们重建正常生活的努力而感动。 这或许对于学术论文而言略显主
观,但本文的目的之一就是尝试对话那些以“治理感染者”为核心目标、
进而对感染者的行为展开道德批判的研究取向,因此,展现复杂的生活
逻辑正是本文的重要策略。 虽然这种象征着积极人生态度的生活逻辑
在某天可能也会被规范收编, 成为标准感染者的美德之一, 但无论如
何,我们总得为不一样的生活保留一些空间,否则当所有人都变得“正
常”之后,总有人会成为那个“不正常的人”。
参考文献(References)
白莉.2011.艾滋病患者的自我歧视及消解策略[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13-16.
方洪鑫.2020.从结构性暴力到生命社会体———艾滋人类学批判的道德谱系[J].社会学研
究(5):51-75.
· 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