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2 - 《社会》2025年第1期
P. 92

“像正常人一样”: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与感染者日常生活的建构

                生物医学想要打造的并不只是一个健康的、符合常态的个体,而更关注
                患病个体是否会对社会构成潜在的威胁。换句话说,“正常”的感染者应

                该既健康又安全,所以这种医疗技术必然兼具治疗与治理的双重属性。
                这一点与上述情况皆有不同。对相关个体而言,医学所承诺的“正常”并
                不必然能够得到兑现, 医疗技术或许可以在某种程度上恢复健康的身
                体,但他们在日常实践中依然会有诸多“异常”的感觉,这或许正如本文
                标题所强调的,只是“像正常人一样”。 因此,“正常”并不应该想当然地
                等同于“标准”和“常态”,而是应当放置在具体的医疗实践、对话语境
                以及个体的人生境遇中加以考察。
                    在生物医学的统治地位愈发巩固, 人们对于医学诊断与药物治疗
                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的当下,对医学、药物与日常生活的这种反思是必
                要的。 不难发现,当下人们生活中的许多部分都或多或少地带上了医学

                的痕迹,医学试图将生活中的异常疾病化,从负面情绪到不够“美”的身
                体,再到“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药物不仅被用来纠正一切“消极”情绪
                (如“抑郁”“焦虑”“狂躁”等),还被用以塑造更加符合审美规范的身体
                (如“减肥”“抗衰老”),更被作为预防疾病的方式以规范特定群体的行
                为 (如艾滋病的暴露前预防用药,“PrEP”)。 很多人会认为药物可以给
                他们带来更加“正常”和“幸福”的生活,“吃了药就好了”的话语也频频
                在生活中出现,在这样的情况下,反思医学塑造的“正常生活”或许能帮
                助我们思考这些“问题”是否存在生物医学以外的解释模式,我们是否
                存在“吃药”之外的更多选择?
                    必须承认,无论是医学技术还是治理手段,艾滋病防治的方式与目
                标都在不断发生变化。 就治疗领域而言,更多不良反应较轻、服药方式
                简单的药物已在中国上市,“自费药”也被纳入医保支付的范围。 但是,
                治疗作为塑造“正常”的手段这一特性依然凸显。 本文并不希望陷入对

                生物医学的简单批判的逻辑中, 也不否认抗病毒治疗在拯救生命上的
                积极作用,更不是号召感染者拒绝接受抗病毒治疗,而是试图为理解逐
                渐被自然化、权威化、道德化的抗病毒治疗提供一种不同的视角,看到
                感染者在医学权威之下更加多元的生活样态以及他们试图与规范对话
                的勇气。 更重要的是,提醒我们应当在看到医疗技术治病救人这一面的


                                                                          · 85·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