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4 - 《社会》2025年第1期
P. 214
观念因何而变?
“孝行”的举动就与“养犬马”无异(杨伯峻,2009:14)。 这些对子女责任
的论述反映出一种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角色的定位,其
核 心在 于 子代 对亲 代 的歉 疚 与报 恩 (翟 学伟 ,2019)。 对 此 , 费 孝 通
( 2009)使用“反馈模式”解释了子女赡养父母的责任。可见,孝道不仅是
个人情感的自然流露,更是一套制度化的伦理规范。
尽管孝道主要关注子代“为人子女”所应承担的角色责任,但对于
父母而言, 孝道同样体现在他们对子女的期待上。 从经验表现的角度
看,孝道作为人们对代际关系所持有的规范性认识,本身是通过代际传
递的方式来实现其文化传承的稳定性。 相关研究表明,父母和子女持有
的孝道观念具有高度一致性(陈滔、卿石松,2019)。 从理论认识的角度
看,在儒家关系伦理的文化背景下,孝道需要在亲子“一体”关系中加以
理解,例如,周飞舟( 2019)对“慈孝一体”的分析表明,父母对于子女的
“慈”体现的是其对于己身父母之“孝”。 无论是人们使用“慈”“孝”还是
其他概念来刻画中国亲子间的行为或观念, 背后反映的都是“亲子一
体”的深层意识(周飞舟,2021)。 正因如此,从个体的角度出发,人们在
履行自身“为人父母”“为人子女”的角色责任的同时,也会对自己的子
女、父母有着对应的角色期待。 父母自身对“何为之孝”的文化认同,也
凸显了他们对子女的期待。 有关个案研究也表明,在当代中国家庭生活
中, 父母对子女的孝道期待变得更加重视代际之间的情感沟通与合作
(钟晓慧、何式凝,2014;刘汶蓉,2016),因此,孝道同样可以从亲代层面
来认识。 对亲代层面孝道伦理认同的变化,实际上也是厘清中国传统孝
道总体变迁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然而, 无论从哪个角度出发论述孝道, 都离不开在经验层面上对
孝道认同进行深入分析。 正如利萨尔多(Lizardo,2017)所指出的,文化
的经验表现既可以是集体性的,也可以是个体性的。 在个体文化层面,
孝道的具体内涵则依赖于大众对文化传统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往往具
有多维度的特性,心理学已有不少研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叶光
辉、杨国枢,2009;傅绪荣等,2016;葛枭语,2021),本文在此不再赘述。
在众 多 经 验 研 究 中 ,较 具 影 响 力 的是 叶光 辉 等(Yeh and Bedford,
2003)提出的“孝道双元模型”。 所谓“双元孝道”,是指孝道体现出来的
两种维度取向:权威型孝道与相互型孝道。 权威型孝道强调亲子之间
的关系必须遵循社会规范和家庭角色要求,人们依据特定角色规范来
· 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