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5 - 《社会》2023年第3期
P. 165

社会·2023·3

           基层政府来说,责任边界是存在的。亦因如此,本文进行了视角的转换,
           不再从自上而下的角度看基层政府行为, 而是站在基层政府的视角去
           认知这一事件, 探讨其如何权衡风险规避和担当以及上级部门如何成
           了隐而不现的问责者。

               (三)流动的责任边界背后:基层政府“业务—政治”的双重角色
           面向

               为什么治理情境的变化会导致基层政府治理策略的变化? 这不仅
           仅源于基层政府策略性的“拼凑应对”,归根结底是基层政府的性质杂
           糅问题, 即在理性官僚制与政治统合制相互转化的背后实际上是基层
           政府的双重角色面向。
               基层政府的第一重角色面向是“业务部门”。 与司法局、卫生局等
           部门一样,它是科层体系中有明确分工的一个单元,可以依据治理任务
           的程序合法性进行自由裁量,并审慎地区分治理任务、排列优先级。 这
                                        —即通过模糊诉求、 转移矛盾等方
           给予基层政府以风险规避的空间——
           式“踢皮球”,将治理责任模糊化,从而化解治理压力。
               基层政府的第二重角色面向则是“政治单位”。 当治理任务转化为
           政治责任时,原有的任务边界被抛诸脑后,取而代之的是清晰的责任边
           界,即基层政府需要承担属地责任和无限责任。 对于此时的基层政府来
           说,根本的考量是解决政治问题。 基于此,超出科层制和业务部门边界
           调用各种资源成为可能。 实际上, 这种调集和整合资源的能力也正是
          “政治单位”区别于纯粹“业务部门”的主要特征,即基层政府可以将体
           制中的治理势能转化为治理实能, 这使得基层政府具备了担当属地管
           理风险的能力,本文案例中“担当”阶段解决问题的过程充分说明了这
           一点。
               在传统的信访研究中, 事件的政治化往往是基层政府改变行动策
           略的根本原因。 但本文想指出两点:首先,并不是所有的信访问题在发
           生之初就是信访案件,诸多的信访案件有一个转化的过程,并以行政案
           件或民间纠纷的形式出现, 既往研究更关注信访过程中政府与信访者
           的互动, 但本文更关注的是在行政案件转化为信访问题的过程中政府
           与信访者的互动;其次,正是从“转化”的角度出发,仅仅解释事件的政
           治化导致基层政府的行动改变是不够的,其中的逻辑链条存在断裂,我


           · 158·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