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社会》2023年第1期
P. 10

国际竞争与古代宪章:休谟论光荣革命与英格兰现代政体的形成

                争与国家的互动逻辑大体完成, 以官僚制和常备军为核心的民族化国
                家(national state)成为现代政治的样板。 因此,国家的胜出是“资本化强
                制”(capitalized coercion)的结果。 现代国家制度发育的根本动力是战争
                和准备战争,“战争制造国家,国家制造战争”,这个令人不安的发现使
                国家重新成为研究的焦点 ( Tilly,1975:71-73, 1985,1990:28-32、103-
                114、151-160)。 这种关注资源“汲取、强制和协调”等功能性维度的思路,
                被蒂利称为“国家生理学”(physiology of states),它为历史社会学提供了
                新的生长点, 也开启了“找回国家” 的研究浪潮 (Tilly,1975:27、47-
                50,1990:54;Evans,et al.,1985;Smith,1991:5-7、81-85)。
                    蒂利这一著作的影响很快溢出历史社会学领域, 并有力地挑战了
                                               1
                此前学界对英国国家性质的理解。 过往的学者们深受洛克以及孟德斯
                鸠的影响,偏爱辉格史学关注的宪政史议题,或者基于纳米尔的洞察而
                对议会寡头的关系网络分析津津乐道(Stone,1994:1-3)。 这两个思路
                逐渐合流,意外地塑造了一种对于英格兰的“弱国家”想象。                          2  蒂利对国
                家机器和军事力量的高度重视, 启发学者们正视英格兰制度建设的成
                果,并由此出发重新检讨英格兰政体的运作逻辑。 不过,学者们很快遇
                到了棘手的常备军问题。 蒂利很早就意识到,除了短暂的共和时代,英
                格兰始终未能建立起强大的常备陆军(Tilly,1975:34-35、40)。 因此,制
                度视角在为“英格兰政体”增加了一个研究维度的同时,也使得其形象
                愈发含混。 一方面,制度建设的成果为英格兰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军事力
                量,使之成为早期现代政治舞台上至关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这些成
                就似乎并未威胁到过往体制的诸多遗产,英格兰既缺少常备军,又沿袭
                了地方望族统治和宗教秩序等诸多旧制度的安排。 英格兰决定性地塑
                造了现代国际政治秩序,但它只是凭借旧制度的幸运遗产,才悖谬地成
                1. 晚近以来,学者们开始有意识地借鉴蒂利比较历史分析的洞见,从重要的历史案例
                中 (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城邦和 18 世纪以降的财政—军事国家)提炼地方性理论
                (local theory),以促进理论和历史案例之间的良性互动(Tarrow,2004;Storrsed,2008)。
                2. 斯通(Stone,1990)的精彩论述是,辉格史学影响下的英格兰政治的基本面貌是“小规
                模,弱力量,高度去中心化的权力结构”(small,weak,decentralized structure of power),少
                数中央政府的贵族寡头操纵下院,地方日常事务则交给非专业化的乡绅,小规模的官
                僚制和孱弱的常备军,缺乏社会冲突而高度和平化。 施柯拉(Shklar,1990:269)在对孟
                德 斯 鸠 和 现 代 共 和 制 的 研 究 中 指 出 ,18 世 纪 的 英 格 兰 是 以 商 业 和 “非 军 事 ”(non -
                military) 为特征的 代议制 国家。 晚 近以来 针对 英格兰 的研究 对此进 行了犀 利的批 评
                (Brewer,1990:xiii、57-59、110)。


                                                                          ·  3 ·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