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5 - 《社会》2022年第4期
P. 125

社会·2022·4

           陀思妥耶夫斯基、尼采的著作,进行了自己的思考。 但张晖并没有向我
           描述一种具象的生活面貌,而是反复强调“总得追求一些什么”。
              “追求些什么”表达了北漂青年理想主义的一面,但这说到底是一
           种难以言说、充满不确定性和迷茫的表述,饱含着他们不认同当下却不
           知道追寻何物的抽离感和矛盾性。 张晖夸张地说,这种抽离感有时让他
           觉得自己“精神分裂”,尽管不认同全身心为了赚钱的生活方式,但他
          “不是那种完全可以抛弃经济压力(的人)”,骨子里不接受追求物质和
           个人利益的逻辑,身体却不得不诚实,同时,在探索空间受限的情况下,
           不知道意义感到底如何追寻。 他把这种状态概括为“双重的困难”,“一
           方面你要活下去,另一方面你要寻求意义,都挺难的”。范妮则在访谈中
           畅想了那种为了价值感义无反顾地自我探索的生活, 随后满含失落地
           说:“现实是既没有兴趣又没有钱,就是找工作,为了活着……不满意自
           己的现状,却又无力改变。 ”
              “双重的困难” 体现出北漂青年面临制度性个体化时的矛盾心态,
           他们依赖功利型的人生模式以更好地立足于社会,却无处安放自己“追
           求些什么”的内心。不过,在制度依赖和自主需求的双重矛盾中,恰恰可
           能蕴含着重塑自我与世界关联的无限可能性(贝克,2018)。

               五、 建构本真性:青年空间中的社会交往

               十年前,辛仁还是一名即将步入职场的研究生,但他经常对当下和
           未来可预想的人生格局有“不太对劲”的感受。 这种感受推动着他和几
           个朋友一起创办了 A 青年空间。在 2018 年讨论 A 空间定位和发展的会
           议文档中,辛仁写道:“在资本市场和消费文化主导的社会,我们应该做
           出什么反馈?”他们想做两件事,一是开创一个公共交流空间,二是构造
           一种“新的关系”。具体到青年空间的实践,他们注重青年自主参与建设
           空间的意识,一来,在活动策划上鼓励自发性,引导青年人主动策划和
           参与“青年人自己发声和碰撞”的活动;二来,通过志愿者和共建人制度                              11
           让参与者成为空间的主人,激发他们自组织的意愿和热情。
               青年空间回应了处在双重困难中的北漂青年尝试转变生活方式的

           11. A 空间的运转资金来源除了旗下的付费课程和住宿项目外,大多来自于社会捐赠。
          “共建人”就是一种主要的捐赠形式,由青年人自愿捐赠,其背后的理念是让参与者成
           为空间的主人。

           · 118·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