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 - 《社会》2022年第1期
P. 12

落“地”生“根”:中国近代工业创成中的传统治理策略

                城山之煤万万不可开挖。 广济知县收到禀状后,并未直接干涉此次争端,
                而是写信希望盛宣怀赴县开导解决。 此外,部分湖北州县官员的态度更
                为消极:有人向湖广总督致信,试图阻挠洋矿师前往勘矿(徐元基等,
                2016b:208-209),还有人甚至对洋矿师在邻县勘矿心生畏惧,闹出界址
                纠纷,延缓勘探进度(徐元基等,2016c:97-98)。 在盛宣怀操办湖北煤矿
                期间,“如何处理各地绅民与官员的抗阻”几乎是一个贯穿始终的难题。
                    本文聚焦于地方抗阻事件及其解决过程, 希望通过对特定案例的
                剖析来阐释社会秩序, 尤其是地方秩序对近代工业的影响及其发生机
                制。 之所以选择这个案例,原因有二:
                    第一,“地方抗阻” 是洋务实践与地方社会开始密切接触之后所产
                生的现象。 洋务运动前期的军工产业(如军械制造)尚且可以由地方大
                员选址、在小范围的厂房中进行,工业与社会之间保有一定的距离。 但
                到了矿务大潮阶段,情况发生了明显转变:“矿事动与地方相维系,其非
                比轮船制造,只需有米为炊,与地方毫无交涉”(徐元基等,2016d:63)。
                一方面,从勘掘到运输,矿务生产的各个环节都需要与地方绅民展开密
                切互动,相应地,当地各个层级的官绅百姓对于办矿的态度直接关涉矿
                务大潮的成败;另一方面,矿业开发高度依赖于自然矿产分布,这使得
                洋务派官员无法单纯凭借自己的势力范围或社会安定程度来选择开矿
                位置,而是要在开矿位置确定后调动各种资源,尽可能获得当地官绅的
                支持并维持社会稳定。 所以,矿务大潮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视为中国近代
                工业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转折点,“地方抗阻”现象正是这个转折的外在
                表现形式。
                    第二,“地方抗阻” 及其解决方式的背后已经反映出了近代工业区
                别于传统行业的某些特点,我们可以通过对地方抗阻的分析,发现这些
                特点与既存政治社会秩序之间的张力及其可能的弥合过程。 盛宣怀要
                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进行规模性机械开采, 所以其矿业实践范围并未局
                (接上页)   身官宦世家,其父盛康曾在同治元年担任过盐法武昌道,故盛 氏早年 曾经 随
                官鄂中。 在此期间,他看到过湖北广济县所呈上的关于开挖武穴煤山的禀禁,也因此得
                知当地有一定矿藏;此外,他还曾于丁卯年(1867 年)亲赴广济,大致考察过当地交通和
                地产情况, 认为该地矿藏具有勘掘的可能性, 由此记挂在心,“怦怦于中将十年矣”(徐
                元基等,2016a:31-33)。 此外,此次勘矿与盛宣怀个人仕途关系重大:身为李鸿章的幕府
                成员,32 岁的盛氏此时仍是非科举正途出身的候补官员, 他迫切 希望能 够通过办 矿积
                累功绩,尽快获得实缺(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2018a)。

                                                                          ·  5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