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5 - 《社会》2021年第4期
P. 135
社会·2021·4
这一重要概念也许能够为理解卢梭主要著作的统一性提供一种新思
路。 一些学者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做了重要探索,例如,继登特和欧哈根
(Dent and O’Hagan,1998) 提 出 卢 梭 的 自 尊 问 题 之 后 , 纽 豪 斯
( Neuhouser,2008)在承认卢梭全部著作并非一个思想整体的前提下,探
索了自尊作为其主要著作共同主题的可能性。 在他看来,自尊既是卢梭
笔下人类所有不幸和人为不平等的原因,又是这些苦难的救治方法。 2
本文通过对卢梭主要著作的解读, 试图进一步弥合无统一性论者所指
出的自然人与社会人、个人与集体之间的裂痕,并将表明,无论是公民
的政治方案还是退隐者的个人方案, 都可以理解为卢梭对于自尊问题
的不同解答。
卢梭的自尊学说将为我们认识现代思想中的自我提供新的线索。
从自尊角度展示的人性和自我图景不同于一些政治思想阐释传统通常
会归之于卢梭(及霍布斯等现代政治思想家)的“自由、平等、理性的原
子式个人”,也不同于在探讨现代自我观时通常会追溯至笛卡尔的“我
思”主体。 在卢梭思想中可以明确发现,自尊是自我意识的起源,与孤独
的沉思自我者形象相反,自尊主体思考的是他人眼中的自我;自尊是一
种渴望对他人的优越地位的激情,因而是人为不平等、支配甚至奴役的
心理起源;自尊的主体总是力图贬低和抹消其他主体的主体性,但其自
尊的满足始终离不开其他主体的承认,从而鲜明地体现了所谓“反社会
的社会性”。 在卢梭看来,这意味着社会性在其形成之时就已经具有某
(接上页) 种无意识 的自我 优先冲动,并不 一定涉 及 他 者 的目光 问 题 ,例 如 ,在 宴 会上 ,
自尊的人因为考虑到自我形象问题,通常会克制自己把筷子伸向食物最好部分的冲动,
而自私的人会在食欲推动下无意识地做出这样的动作。“自恋”的译法凸显了自我形象
和爱的内涵,但自恋的那喀索斯形象容易使人忽视这种激情的社会性(汪炜也承认需要
借助弗洛伊德的后天自恋概念加以解释),以及攻击性(它是 轻视、侮辱、报复心等激 情
的发端)。 综合来看,自尊比较好地反映了这种激情的上述面相,因此,本文仍认同李平
沤的“自尊”一译。 需要注意的差别在于,在中文语境中,自尊偏褒义,而“自尊心 太强”
含贬义,卢梭则对这一激情否定居多。
2. 登特和纽豪斯的著作都可以视为以康德主义重构卢梭自尊学说的哲学尝试, 尤其体
现为他们都力图借助理性反思发掘自尊包含的平等承认的可能。 本文更倾向于从思想
史角度展示卢梭自尊学说的基本面相及其所处的思想脉络, 并主要突出以激情制约激
情这一前理性方案在重塑自尊中的作用。 当然,这种解释为理性对自尊的引导,以及由
此可能形成的具有平等面相的自尊预留了空间(参见本 文第三部分),因 为自尊 在其起
源和发展上无疑都有理性参与。
· 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