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82

传统士人与现代艺术场域的相遇:黄宾虹的三次“被”发现

                学里,更肯定‘积点成线’的说法”。 黄宾虹甚至示范了两种“积点成线”
                的笔法,并分别用雨丝和行星运行的轨迹来做比喻和说明。 这种关于中
                国画点、 线的诠释其实可以看作黄宾虹“五笔”“七墨” 笔墨观的一部
                分。 黄宾虹所说的“五笔”为书法用笔之“平、圆、留、重、变”。 其中,黄宾
                虹以“屋漏痕”的比喻来解释“留”,也就是说要有“积点成线”的笔画运
                动过程,笔才可以“留得住”,不浮滑。 在黄宾虹看来,笔法和墨法二者
                相比,笔法是更为根本的,无笔法而求墨法是缘木求鱼。 因此,傅、黄二
                                                —“点和线”———是触及中国画之
                人为中西绘画所找到的沟通之基点——
                根本的,并且是中国画优于西方绘画的地方。 黄宾虹认为,守好中国画
                的这个基点,对于世界艺术的发展都是有意义的。 也就是说,中国画不
                必抛弃自身的笔墨传统,转而去学习西方绘画的写实技术。 因此,回应
                康有为对文人画的批评,只需要通过纠正“四王”以来的文人画在笔墨
                方面的缺陷即可,没有必要完全抛弃中国的笔墨传统。
                    事实上,黄宾虹的实践也证明了这条路是行得通的。 在 60 岁之前,
                黄宾虹基本上一直在探究传统山水画中的笔墨程式, 从摹写董其昌入
                手,上追文徵明,继而上溯到吴镇等“元四家”,再到五代宋董巨传统,最
                后又转入启祯、道咸的金石画家之传统中。 与此同时,他“搜尽奇峰打草
                稿”,游历于浙东、巴蜀、粤东、新安诸山水中写生,并在年近 70 岁时,
                将勾古画稿与游山画稿融成一片,形成了“浑厚华滋”的面貌。
                    1943 年,当傅雷在顾飞处见到黄宾虹作品时,他惊讶于画面的“蕴
                藉浑厚”,“巨制不尽繁复,小帧未必简略,苍老中有华滋,浓厚处仍有
                灵气浮动,线条驰纵飞舞,二三笔直抵千万言”。 傅雷甚至认为黄宾虹
                的作品与印象派绘画有相似之处,“彼以分析日光变化色彩成分,而悟
                得明暗错杂之理,乃废弃呆板之光暗法(如吾国画家上白下黑之画石
                法一类),而致力于明中有暗、暗中有明之表现,同时采用原色敷彩,不
                复先事调色,笔法亦趋于纵横理乱之途,近视几无物象可寻,惟远观始
                景物粲然,五光十色,蔚为奇观,变幻浮动达于极点,凡此种种,与董北
                苑一派及吾公旨趣所归,似有异途同归之妙”(傅雷,2006:498)。 黄宾
                虹对于西方印象派以来的绘画风格自然是很了解的,但他并未对傅雷
                的这番评论做出任何回应。 因此,黄宾虹对于董巨传统、本人画作及西
                方印象派之异同的见解,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但可以确定的是,黄宾虹
                注重钻研自己作品中“光线”的表现,他曾以“知白守黑”来解释作品中的光。


                                                                          · 75 ·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