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84

传统士人与现代艺术场域的相遇:黄宾虹的三次“被”发现

                的方法来追问缺乏意义的现实。
                    罗清奇(2015)以现代艺术史学者的眼光,精准地把握到了傅雷与
                黄宾虹在艺术理解方面的共同之处。 然而,还有一点需要进一步澄清:
                罗清奇的这个判断很容易使傅雷和黄宾虹的艺术观被误解成“为艺术
                而艺术”的一种,但很显然,傅雷和黄宾虹都不是对社会现实缺乏关怀
                的人。 在 20 世纪混乱的社会情境与各种美术思潮中,既能保持对社会
                现实的关注,又能保持自身艺术的“超越性”是非常难得的。
                    为了说明具有超越性的中国山水画与拯救现实存在着的民族危机
                之间的关系,黄宾虹撰写了大量的画论文字。 首先,黄宾虹论证的是山
                水画“致治以文”的社会功能。 针对社会上通常将绘画视为不急之务的
                观点,黄宾虹以画史为例,论证了中国画“非徒隐逸之事”。
                        《老子》为治世之书,而画亦非徒隐逸之事也。 孔子适周,
                     老子谓之曰: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 古之画
                     者始晋魏,六代之衰而有顾、陆、张、展,五季之乱而有荆、关、
                     董、巨,元季有黄、吴、倪、王,明末有僧渐江、释石 谿 、石涛之
                     伦,皆生当危乱,托志丹青,卒能以其艺术拯危救亡,致后世于
                     郅隆之治,其用心足与《老子》同其旨趣,岂敢诬哉!
                         图画者,文字之绪余,工艺之肇始,有关学术、政治,非泛
                     泛也。 (黄 宾 虹 ,1999b:394-395)
                    黄宾虹的观点正是国粹派“何以救国”观点在艺术领域的延续,代
                表着部分传统士人在面对民族危机时的远见。 在晚清到民国时期的民
                族危机与由之而生的诸种因应策略中,国粹派认为,民族危机与文化危
                机具有一致性,并且文化危机是更本质、更深刻的民族危机。他们认为,
                一个国家之所以能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不仅在于武力,更重要的是赖以
                自立的民族“元气”,这就是各国固有的“文化”(郑师渠,2014:35-36)。
                国粹学派将保存国粹的重心放在语言文字上, 而黄宾虹则以其书画修
                养 ,试 图 从“书 画 同 源 ”的角 度 ,通 过证 明 中 国 画 的超 越 性 ,从 而 证 明
               “书画同源”的中国之“书”,即中国“文字”具有更加不可取代的价值与
                意义。
                    然而国粹学派所代表的文化主义的观点并未成为社会的主流。 但
                黄宾虹在国粹学派结束学术活动后,并未停止对“保存国粹”之方法的
                探索。 他从保存中国文字入手,因书画同源又专意保存中国绘画。 为了


                                                                          · 77 ·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