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23 - 《社会》2021年第3期
P. 223

社会·2021·3


                二、文献述评及研究框架

               (一)生育支持型家庭政策的内涵与类型
               面对第一次人口转变中出现的高人口出生率、 高婴儿死亡率的社
           会问题,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政策应运而生,以保障母婴健康,满足其
           照料需要,进而促进人口增长与提升人口质量。 因此,在 20 世纪 30 年
           代作为一项专业术语出现的家庭政策,专指宏观意义上(特别是在现金
           转移支付中)有利于大部分家庭发展的人口政策( Kamerman and Kahn,
           1976)。 在 20 世纪 70 年代部分欧洲国家率先出现持续的低生育率和极
           低生育率现象时, 福利经济学家与家庭政策研究者重点围绕两方面进
           行了深入分析。 一方面,学者们延续了生育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与分析框
           架,探讨家庭支持政策的生育效应。 早期主流理论范式对生育行为的解
           释来自于家庭经济学( Becker,1960),其核 心 论 点 是 ,现代 家 庭 在 考 虑
           子女数量与质量时蕴藏着对生育成本的计算( Friedman,et al.,1994)。 这
           里的生育成本既包括养育子女的直接成本, 也包括间接成本 (机会成
           本)。 直接成本不仅包括孩子成长所需的教育、食品、用品等支出,还涵
           盖养育过程中父母的陪伴及情感付出。 间接成本是指父母抚育孩子时
           因损失时间和就业机会等而减少的收入与享受。 家庭政策之所以可能
           提高生育率,原因在于其是对生育成本的补偿与替代。也就是说,国家和
           社会承担了部分原本由家庭独立承担的生育成本。
               另一方面,学者们还结合政策背景、约束条件和干预方案等试图寻
           找更有效力的政策工具, 分辨不同类型的家庭政策影响生育的保障因
           素与驱动因素。 该领域的前沿研究主要包括三种类型: 一是将家庭津
           贴、产假和育儿假、儿童保育等多重家庭政策视为一个整体,从宏观层
           面 分 析 其 对 总 和 生 育 率 的 影 响 (Kalwij,2010;Luci鄄Greulich and
           Thévenon,2013),进而得出对家庭政策的评估性结论。 如针对东亚地区
           的一项研究指出,韩国、日本、新加坡以及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家庭政
           策经济激励远远不足,主要表现为政策目标存在偏差、措辞碎片化和支
           持力度低(Chen,et al.,2020)。 二是深入探析某一类型的家庭政策对不
           同人群或不同孩次的差异化影响。 有研究比较了 34 个经合组织国家同
           性和异性夫妇带薪育儿假的可得性差异(Wong,et al.,2020);另有研究
           分析了加拿大魁北克的新生儿津贴对出生顺序和性别的影响(Malak,


           · 216·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