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27

社会·2021·2

               时间维度的修正涉及对传统与现代之对立关系的重新审视。 如果
           用家庭来象征“传统”、用个体来代表“现代”,那么现代化或个体化在
           以往的诸多讨论中就意味着去家庭化或家庭的去制度化。 如此二元分
           隔的逻辑长期以来在法国学界和法国社会中延续, 以致职业女性回归
           家庭、成年子女与父母共居等现象常被视为逆时代的产物。 但在今天看
           来,个体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走出传统、迈向现代,毕竟“传统”不再是落
           后 、 原 始 的代 名 词 , 也 不 再 是 现 代 性 的 对 立 面 ( Flahault,2010:191-
           202)。 倘若深入观察法国家庭的变迁就能发觉, 无论是性别与代际关
           系,还是个体内在的互助需求,抑或阶层区隔与文化资本的传递,都仍
           未脱离所谓的传统。 家庭在个体化的过程中依然秉持着共同体式的质
           朴和机械团结的亲密。 从这个意义上讲,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性是有待法
           国学界发掘的一个关键点。
               空间维度的修正在于发掘西方社会与非西方社会的共性与差异。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家庭个体化这一概念与现象不再为现代西方社会
                                                                      9
           所独有(Descombes,2003:17-35)。 尽管这一提法至今仍存在争议, 但
           在非西方社会,离 婚 率 的 上 升 、生 育 率 的 下 降 、家 庭 构 建 方 式 的 多 样
           化、成员关系的情感化、家庭空间的分隔化,乃至政策层面的转变、观
           念层面的革新、传统与现代的杂糅,均呈现与当代西方家庭类似的变
           化和表征 (Martuccelli,2010b:129-137; Lozerand,2010:139-149; 阎云
           翔,2012,2017;Ji,2017;沈奕斐,2019)。 然而,如果深挖表象背后的行
           动逻辑和结构因素,非西方社会的这些变化又与西方的家庭个体化存
           在着微妙的差别。 这些差别以及由此形成的不同分析思路,恰恰可为
           当代法国家庭研究的整合带来灵感,也将为今后中法之间的学术交流
           提供启发。
               (二)中法之间的交流与启发
               有关“家庭个体化”之两重性的疑义与论争,以及法国学界二元化
           的思维定式实则源于其意识形态中长期留存的“左”“右”分治:偏“左”

           9. 例如,考夫曼不同意马尔图切利对非西方社会同样具有个体化动力的看法。 他认为这
           一进程的推进依然有赖于社会内生的价值理念和行动自觉,然而,非西方社会通常还不
           具备广泛的个体意识。 在我国,个体化是否切实存在学界也有争议。 本文用“家庭个体化”
           一词来描述当今中国家庭的变迁, 并非指中国家庭具有与法国家庭相同的发展轨迹,而
           是试图呈现这一概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和各类“家庭—个体”关系中的复杂意涵。


           · 20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