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9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29
社会·2021·2
当然,中国家庭的个体化进程同样具有独特且复杂的表征:在文化
层面,新与旧之间的矛盾颇为显著;在社会层面,贫与富之间的区隔也
在产生;在家庭层面,老与少之间的对等关系还未建立;在个体层面,自
我与我们之间的协商性还待形成。 因此,家庭个体化的中国式解读一方
面要警惕法国学界的二元思维, 构建具有整合性的研究框架; 另一方
面,也应吸收法国学界在微观领域的考察经验,挖掘个体性与社会性中
存在的本土意涵。
为此, 本文提出两种可供参考的方案。 其一是借助量化研究对个
体类型和个体化程度进行划分,避免当代法国家庭研究中的过度微观
化。 由于老年人与青年人、男性与女性、中产阶层与贫困群体、本地居
民与外来移民在家庭个体化的过程中拥有不同的体验,有必要借助测
量工具对其进行统合与比较,量化分析恰恰可以做到这一点。 通过对
“个体”与“个体化”概念的标准化设定,可将家庭个体化的意涵在各类
群体间和各种情境下加以明晰,辅以质性分析来概括和弥合其内含的
两重性,以期形成微观与宏观视阈的相互补足。 其二是引入心理学的
研究思路,对个体的内在世界进行深入考察,增加微观叙事的本土特
质。 这一点法国同行已进行过不少尝试。 马尔图切利(Martuccelli,2010a:
182)曾将社会学介入法(intervention sociologique)用 于 对 研究 对 象 的访
谈。 该方法鼓励研究对象对自我进行剖析,从而阐释其意识、行动与各
类情境之间的联系。 艾伦伯格和德·格勒雅克将社会诠释与精神分析
相结合,透视个体的策略、心绪与困惑,解析其与法国社会文化场域的
互动和冲突。 在他们的启发下,未来中国的家庭个体化研究或许可以
增加一定的心理学元素,借此探讨这样一些问题:个体在家庭变迁的
过程中有哪些体验? 在流动性的时空场景里,他们如何感知自己在变
迁中发挥的作用? 如何评判变迁带来的影响? 这些关乎受访者亲身经
历与个人感受的述说,也许能够把更多的主体性和自反性带入对客观
现象和量化信息的分析中,用本土化的语言来梳理个体与家庭在中国
社会中的流变。
当然,无论在法国还是中国,有关家庭个体化的疑义与论争还在继
续,何时能够走出现实与理论的困境仍是未知的。 但这种困境并不是终
点,相反,论争的过程往往能够带来思想的交融和观念的更新,这也许
才是家庭研究得益于现实并服务现实的资本。
· 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