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13 - 《社会》2021年第2期
P. 213

社会·2021·2

           积极的时间感知提供了可能性。               5  当然,社会工作者的介入服务并不总
           是有效的, 可能会遇到很多问题。 有的癌症患者已经陷入昏迷无法沟
           通,有的患者并不接受社会工作者提供的服务。 社会工作者帮助患者重
           构时间感知的专业实践,需要患者本人的参与和配合,发挥其能动性。
               (一)向死而生与未了心愿的达成
               人是向死而生的存在,生与死是不可分割的一体两面。 人类所有深
           邃的思想正是源于对死亡的思索。 人一出生就开始走向死亡,人是在走
           向死亡的旅途中暂时地生存着( Heidegger,1962)。 以死观生,对死的敬
           畏让生更加深刻。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对向死而生早有论述。孔子的“朝
           闻道,夕死可矣”,庄子的“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都是以死观生,从对
           死亡的理解中发展出人生哲学。 然而, 死亡作为再正常不过的自然事
                                                                      —
           件,被医学有意地隔离,被社会无意地忽视,变得越来越非正常化——
           死亡是恶运,是异常,是犯罪(Baudrillard,2017)。 死亡不再是人类命运
           的一部分而受到正视。
               由于老年癌症患者与死亡的距离如此之近, 对死亡的思考开始出
           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老年癌症患者在病床上将一生的经历回忆、梳理和
           改编,形成自己的人生叙事。如果没有死亡的存在,人生故事是模糊的、
           开放性的且没有结局的。死亡作为结尾使人生叙事得以完整。为了帮助
           患者打破谈论死亡的禁忌,更好地和世界告别,社会工作者举办了心愿
           征集活动, 收集患者未了的心愿并尽力帮助其实现心愿。 通过这种方
           式,社会工作者鼓励患者思考人生,及时处理身后事,以便从容地与世
           界告别。 主动考虑并规划死亡问题, 能增加患者的掌控感(Levinger,et
           al.,2019)。 人对死亡的主动思索,更能彰显生命价值的所在。 在感受到
           死亡威胁时,很多患者发现时间如此珍贵,并试图更积极地利用时间,
           反思生命的价值,探索更为精彩的人生。
                    我接受社工、志愿者的服务够多了,做人要知恩图报,不
                能太贪心。 我最后的心愿就是再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访谈资
                料,20171017,女,58岁,肾癌)
               这位患者的心愿是去世后捐赠自己的眼角膜。 在社工的帮助下,患

           5. 可以帮助患者重建时间感知的不只是社会工作者,亲属、朋友和医护人员等只要有能
           力都可以帮助他们,这里只是以社会工作者为例展示本文提出的理论建构(参见文军、
           何威,2016;Small,2009;Yin,2014)。

           · 206·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