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0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80

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理与人伦

   然?《 四郎探母 》 这个看似普通的故事刻画出每个普通中国人都心向往
   之的有情有义的理想社会 , 这个理想社会看上去很日常 , 触手可及 , 但
   却需要每个人用行动去实践 , 去坚守 , 正如 《 论语 》 所说 :“ 士不可以不弘
   毅 , 任重而道远 。 仁以为己任 , 不亦重乎?死而后已 , 不亦远乎? ”

       五 、 余论

       通过对 《 四郎探母 》 的粗浅分析 , 本文希望展现传统思想一些具体
   可感的历史面向 。 情理与人伦是中国戏曲中特别重要的主题 , 不只是
   《 四郎探母 》, 像 《 玉堂春 》 中因情义而超越出身 , 像 《 白蛇传 》 因情义甚至
   可以超越人妖之别 , 我们发现许多戏曲都在表明同一个道理 , 即唯有情
   理才能突破功利 、 世俗 、 华夷 、 战争等界限 , 达到 “ 和 ” 的状态 。 事实上 ,
   研究者们之所以将中国社会称为 “ 情理社会 ”, 将 “ 情理 ” 作为中国传统
   社会的核心观念 , 正是因为人们注意到 , 中国社会中 “ 理 ” 的核心特点与
   人伦 、 人情相关 ,“ 理 ” 与 “ 情 ” 是统一的 ,“ 情理 ” 可以作为一个偏正短语 ,
   “ 情 ” 是 “ 理 ” 的修饰语 。
       对于 “ 情理 ” 的这种认知是人这一主体在实践过程中所达致的 。 人
   们从最基本的日常生活出发 , 如孟子所言 :“ 亲亲而仁民 , 仁民而爱物 ”,
   如 《 论语 》 所说 :“ 君子务本 , 本立而道生 。 孝弟也者 , 其为仁之本与! ” 这
   也正如学者所指出的 ,“ 全情即理 , 全理即情 ”( 陈来 , 2014 : 395 )。 在这
   种语境下 , 情与理的协调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好不同的人伦关系 , 做到竭
   尽其诚 , 重情重义 。 孟子说 :“ 圣人人伦之至 ”, 指的就是圣人与一般人
   都是一样的 , 只不过他对于人伦日常处理的最恰当 , 达到了情理俱胜 、
   仁至义尽的境界 。 必须注意到 , 在情理的主体实践过程中 , 中国传统社
   会的一个特点是 , 它将人伦关系尤其是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提到了最重
   要的位置 , 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在结构层面是家庭本位的 , 在情理层面就
   是以孝悌为本 。 所以 , 情与理始终与人们的人伦关系纠葛在一起 。 正
   如研究者在中西的对比意识当中所说 , 中国的家与孝构成了中国人最
   重要的生存经验和内时间意识 ( 张祥龙 , 2017 : 2 ), 因此 , 离开家庭和人

   伦本位去谈中国的情理就缺乏一个明确的方向 , 甚至将情与理的协调
   问题错误地理解为根本上的对立问题 。
       儒家文化将家与孝提高到本体论的层面 , 导致中国差序格局的社


                                                               ·
                                                            7
                                                           · 3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