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9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79
社会 · 2020 · 4
《 四郎探母 》 戏的特色在于 , 它不是以宣扬杨家将英勇形象为主 , 而
是表达战争状态下的亲情 , 在剧中不断加紧的谯更声中 , 四郎与老母 、
兄弟的亲情被渲染出来 , 这也是特别打动观众之所在 。 其实整场戏在
外部的紧张氛围下 , 表现的是内在非常温柔的人情 , 不论是夫妻之间猜
心思 、 发誓言 , 还是母子兄弟之间一起回忆家史 , 所有这些看上去都是
很普通日常的 。 戏剧的外部紧张氛围像一把火 , 熬煮的是亲人之间的
亲情与信义 , 所以沸腾的情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 英雄也好 , 观众也
好 , 他们其实在人伦日用层面分享着共同的价值与情感 。 每个人的选
择看似普通 , 却真正翻转了 “ 船到江心马临崖 ” 的危机 , 每个人对于情义
的坚守才有这样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 试想 , 如果公主不理解杨四郎对
身世的隐瞒 , 将其告发 , 如果佘太君认为四郎番邦十五载不思报仇反娶
公主 , 大义灭亲 , 或者执意让他留下 , 又如果萧太后知其盗令出关 , 将其
就地正法 , 那么四郎的故事都将不会这么打动人心 。 这也正是 1949 年
之后对 《 四郎探母 》 的多次改编无法真正获得认可的原因 。
所以 , 这样一个看上去普通的故事 , 却未尝不暗含着一种中国式的
理想主义 。 这个故事似乎没有塑造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人物形象 , 好像
也没有引起人们深思的离经叛道的故事情节 , 但这样一出唱了二百多
年的经典戏剧却有其独特的韵味 。 这出戏呈现出的戏剧冲突 , 看似平
淡 , 但却悠长 。 战争围城下的盗令探母之所以打动人心 , 正是因为观众
在这些看似普通的人伦情感中总能找到触动自己的点 , 有人对于四郎
与公主的夫妻情义心有戚戚 , 有人则感动于四郎的 “ 思想老母 ”。 据说 ,
台湾老兵听这出戏 , 常涕泪纵横 。 两岸相隔的何止是亲情 , 也有故乡 ,
他们从四郎身上找到了共感 。 同样 , 有些双亲离世的观众 , 也会在看这
出戏时不禁泪流 , 战争所导致的亲人离别何尝不会兴发出生死永诀之
人的思念之情 。 中国古诗说 :“ 乐莫乐兮新相知 , 悲莫悲兮生别离 ”, 中
国传统诗文中最重要的主题似乎都集中于此 ,《 论语 》 开篇也说 :“ 有朋
自远方来 , 不亦乐乎 ”, 在人伦情感里中国人找到了最深的寄托 。
可以说 , 传统中国以人伦日用为核心的情理精神 , 保证了传统社会
培育出厚实的社会纽带 , 人们彼此之间心意相感 , 信义相守 。 不论是在
战争状态还是日常生活 , 这种情理精神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底色 。《 四
郎探母 》 这样一部以战争的动员与战争的记忆为背景 , 以探母为核心戏
剧情节的作品 , 完美呈现了这一点 。 它几百年来感动着观众 , 又岂是偶
·
· 2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