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8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78
传统中国社会的情理与人伦
杨家将的故事从原初杨业父子抗辽的简单形态慢慢演变成杨门故
事 , 并与杨门的家庭生活缠绕在一起 , 直到探母回令的出现 , 刻画出一
个情义四郎的形象 。 如果说忠勇是杨家将形象的脸谱 , 那么情义就是
杨家将的底色 。《 四郎探母 》 的 “ 杨四郎 ” 角色是 “ 杨家将 ” 形象谱系中的
一种 , 是传统情理社会故事衍生的必然结果 。
( 二 ) 情理行动 :《 四郎探母 》 中的理想社会
明代小说中辽国战败后归属大宋 , 宋以君王的规格厚葬萧太后 , 而
《 三关排宴 》 则将故事设定为宋辽两国议和之时 , 可见无论在读者还是
观众心中 , 都希望两国停止纷争 , 世代和平友好 。 因此需要明晰的是 ,
在杨家将故事的发展历程中 , 斗争始终不是杨四郎故事的主线 , 团聚与
和平才是 。 这是 《 四郎探母 》 故事的政治底色 。
两国交战是残酷的 , 作为 《 四郎探母 》 故事展开的背景 , 战争之下人
与人的感情和信赖是那么渺小而无足轻重 , 但正是后者给杨四郎的政
治与情感困境创造了希望 , 实现了政治与人伦 、 情与理的统一 。 剧中不
论是铁镜公主 、 萧太后 , 还是佘太君 、 杨六郎 , 每个人都是出于具体的情
义去考虑事情 , 而不是以抽象的律法来评判他人 。 主人公杨四郎出于
对母亲的思念而盗令探母 , 若没有这些人的成全 , 根本不可能实现 。 在
这个意义上 , 杨四郎虽是自己主动选择这样做 , 但却是他人共同为他铺
就了一条路 。 这条路就是社会学所常说的社会结构 , 杨四郎的选择就
是社会学所说的社会行动 , 也正是从四郎的行动中我们见到其所处的
社会结构 。 毫无疑问 , 这是一个 “ 情理社会 ”, 所有人行动的出发点是
“ 情理取向 ” 的 。
杨四郎 ,“ 他的选择 , 就是在背叛的宿命中 , 坚守住自己做人的最后
底线 , 于是在我们这个始终强调 ‘ 忠 ’ 和 ‘ 孝 ’ 的文化环境里 , 杨四郎虽然
够不上 ‘ 忠臣 ’‘ 孝子 ’, 却因其还有 ‘ 义 ’ 才得以被民众接受 、 理解 , 并且
因为其对 ‘ 义 ’ 的坚守之困难而获得巨大的同情 ”( 傅谨 , 2007 : 110 )。 如
果杨四郎处心积虑探母不回 , 那么他在番邦的家将永远和大宋的家是
分裂的 、 矛盾的 , 是因为国家战争 、 政治分歧而无法调和的 。 虽然国家
战争无法左右 , 但当四郎在探母时带去公主对佘太君的问候 , 在回令时
带来母亲对公主的夸赞 , 杨四郎成为南北两个家的桥梁 , 实现了两个家
的融合与理解 。 因此 , 杨四郎回到番邦 , 在这种具体的文本所揭示的伦
理语境中 , 决不应该被解读为政治性的投敌 。
·
7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