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62 - 《社会》2020年第4期
P. 162
明代上供物料制度运作与财政白银化的逻辑 : 以景德镇官窑烧造改革为例
的财政白银化推动王朝国家资源征调制度的变革 。 如前文所述 , 朱元
璋设计的物资征调制度在实际运作中面临着难以调和的矛盾 。 从王朝
运作角度看 , 国家不可能一直保持在一个相对静止的低消耗状态 , 而由
于制度上一直以维持这种状态为基本运作理念 , 因此一旦政府运作成
本上升 , 制度常不能及时跟进 , 做出改变 , 以致出现各种社会问题 。 如
果说这种问题可以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而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
那么 , 基于阶级秩序与人身控制的 “ 均平 ” 观念与人性之间的矛盾则更
为根本 、 更难以调和 。 人性的趋利避害使得制度规定在实际运作中会
发生严重的变形 , 具有财富分配资格的阶级和个人会滥用手中的权力 ,
没有财富分配资格的百姓则会想尽办法进行 “ 制度套利 ”, 甚至是逃离
国家 。 纵观明代景德镇官窑制度改革 , 财政白银化在其中起到了十分
重要的作用 。 建立在理想化 “ 均平 ” 原则之上的明初物资征调制度在现
实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 使得官员们不得不考虑怎样修正制度才能使 “ 均
平 ” 原则适应实际情况 。 之前物资征调制度将运作基础建立在国家对
编户人身的控制上 , 财政白银化则使突破其局限性成为可能 。 雇役制
与徭役折银摊入田亩等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得 “ 均平 ” 可以在更大的范围
内进行调整 。 同时 , 物料折银为经费核算提供了统一的单位 , 从而促使
其定额化 。 烧造物料的折银与定额减少了物料征收过程中的虚耗 , 为
降低国家治理成本 、 提升资源征调效率提供了有力助益 。 可以说 , 劳役
与物料的折银是官员们在实践中寻求 “ 均平 ” 的重要手段 。
无疑 , 市场在资源征调系统中作用的提升与其他社会 、 经济变动一
起 , 使明中期的传统中国发生了巨大变化 。 从景德镇来看 , 明初窑户大
族垄断着景德镇的瓷器贸易 。 罗一星 ( 1994 : 62 ) 在考察明代佛山冶铁
业时发现 ,“ 对于官府来说 , 由少数家族大作坊来承办军器生产 , 远比由
众多的家庭小作坊承办易于监督控制 。 因此 , 家族大作坊成为承办上
供的首选对象 。 他们与明代官府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 ”。 这种情况同
样出现在景德镇官窑烧造中 。 官窑户是御器厂烧造任务的重要承役单
位 , 这些官窑户都是具有一定实力的家族大作坊 。 官窑户需要承担沉
重的烧造任务 , 但与此同时 , 由于官窑烧造与主管官员们的考成密切相
关 , 这也使官员在某种程度上与大窑户们结成了同盟关系 。 在这种情
况下 , 这些家族既是承担赋役的基本对象 , 又是瓷器贸易的主要受益
人 。 罗 "笔下的浮梁黄氏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
5
1
· 5 ·